教學是一門藝術,在政治課教學中如果能借助文學藝術的形式,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詩詞歌謠巧妙結合,對于增強我們教學的說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無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唐詩宋詞還是風格多樣的現代詩,無論是名作佳句還是幽默詼諧的打油詩,只要能很好地服務教學都可以不拘一格拿來使用。下面談談我的一點體會。
一、吟詩詞導入,增強思品課堂的吸引力。于漪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思品課教學中,精彩的導入如橋梁,能引領學生走入未知的殿堂,引人入勝的導語如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詩詞朗朗上口,又內涵豐富,讓思想品德課堂吟詩詞而入,在詩詞的意蘊中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就能吸引學生迅速進入課堂的學習之中,從而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感染力。如在教學”挫折面前也從容”這課時,為了指導學生正確對待人生挫折,我引用了詩人李世榮的詩《有輸有贏是人生》:“不是每一根弦都能彈,不是每一口井都能噴清泉,不是每一朵花都嬌艷,不是每一年瓜都清甜,清風明月不常有,陰晴圓缺古難全。不是每一個故事都感嘆,不是每一件事都遂心愿,不是每一個笑臉都燦爛,不是每一個夢兒都能圓,長路處處有坎坷,只把輸贏付笑談。”教師充滿詩意的課堂語言頓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掀起學生積極情感的波瀾,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促使師生產生了情感的共鳴,為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習內容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借詩詞意蘊,注入思品課堂的驅動力。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美好的東西總是能影響人、感染人的,會讓人產生非常美好的向往。那些經典古詩詞歷久彌新,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極具感染力。當然,將詩詞運用于思想品德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應讓學生透過文字領略詩詞的意境和意蘊,能讓學生在細細品味其中意味之時,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并逐步內化為正確的認知。比如在學習”保護環境”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我國目前面臨的嚴峻的環境現狀,課堂上我給學生呈現了一些用來描述美好自然景象的詩詞,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要求學生先閉住眼睛去想像這些古詩中所描繪的大自然的美景,然后設置問題:在今天,我們能不能和古人們一樣,可以處處享受類似“水底見青山、江水綠如藍”這樣潔凈美好的自然景象?為什么?通過這樣的情景和問題的結合,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我國的環境國情和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對我國的環境現狀樹立憂患意識,身體力行,保護環境。通過這樣恰當引用古詩詞,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道理,并激發學生落實行動。詩詞佳作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性和深厚的教育性。詩詞佳作與思想品德課的融合,不僅使課堂充滿了迷人的文化魅力色彩,而且能夠調動起同學們的內心深處的思維,激活他們的內心世界活動,從而使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并積極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誦詩詞結尾,彰顯思品課堂的感召力。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結尾是整堂課的壓軸戲,一個好的結尾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更讓學生有一種余韻未盡的感覺和情緒提升的沖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引用詩詞結尾,共同體味詩詞之美和經典之醇,既可以使課堂充滿激情和活力,使學生在詩意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還可以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懷和感動,更好地升華落實情感價值觀教學目標。“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言盡在不言中”,在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入情入境地誦讀詩歌,會給課堂留一份醇香的余韻。比如教”珍惜受教育權利,履行受教育義務”這一課時,在本節課的最后,我讓同學們齊聲誦讀顏真卿的《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并寄語同學們: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機會,自覺履行受教育義務。再次點題,升華了教學內容。
四、用詩詞練習,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詩詞還可以作為練習題的材料,在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可讓學生重溫一些經典詩詞,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比如,可以運用詩詞作為題干或題枝編制選擇題,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
例1:“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啟示我們()。 A.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B.樹立理想是自強的關鍵。C.堅定的理想是自強的動力。D.自強,就要學會揚長避短。
例2:下列詩句能體現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A.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B.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C.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D.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兩道選擇題,分別選用了詩詞作為題干和題枝,達到了考查知識和感受詩詞魅力的完美結合。
總之,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巧妙適時地引用詩詞,可以創設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可以使枯燥的內容生動化,深刻的道理淺顯化,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單位:重慶市第七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