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體現濃濃的語文味,就必須回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本位。我們語文老師都知道,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性,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而語文味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結晶,語文味是語文的積淀、精髓和靈魂,是語文課所特有的氣質、氛圍、品位和境界。語文課的個性魅力就在淋漓盡致的“語文味”之中,故在閱讀教學中要努力體現“語文味”。
【關鍵詞】不缺位 不越位 回歸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一再強調,“學校里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語言和文字并舉,以語言為門徑,以文字為重點,達到語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1】如果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或片面的追求語文的工具性,緊盯住字詞句不放,以傳授所謂的應考技巧、策略為根本,或片面的追求語文的人文性,以努力挖掘文章所謂的思想性為上。這兩個極端的做法最終都會導致語文課不像是語文課,閱讀教學失去了語文課原有的味道。
我們語文的閱讀教學必須要返璞歸真,必須要真正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讓語文的閱讀教學課堂充滿“語文味”。要體現語文課的“語文味”,就必須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離不開“語文味”——不缺位。
許多語文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只是抓住幾個“關鍵詞”,或只選擇幾個人文性理由進行討論,遠離文本而后隨意生發其他意思,淡化了教材文本中品味語言,空泛議論人文精神,師生間圍繞作品并沒有真實的情感交流和溝通,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或社會課。
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真語文強調回歸傳統,找回本真。”【2】可見,閱讀教學首先一定要遵循語文學科的教學規律,精心確定每節課教學目的和內容;其次對孩子們進行扎實的語文字、詞、句、段等基礎知識的錘煉;進而再引導學生對文本多次的品讀;最后才是教材文本的語言品味、品析。沒有這種一個個關鍵節點,一環扣一環的教學環節,缺了重要的“知識、技能、方法”語文教學的本位,就做不到葉老所說的“聽說讀寫并重”上語文課的重要原則,閱讀教學就很難上出“語文味”。
對我們語文教師來說,閱讀教學課堂首先要解決的任務是——“教什么”(即教學內容)。語文教材所認真選擇的一篇篇美好的課文是我們語文老師要怎么教和讓孩子怎么學的內容載體。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就隱藏在課文之中,要教師在備課之時進行挖掘和整合。面對每一篇課文,教師一定要在認真細讀、研讀、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地挖掘、組合出科學的、適宜的具有“語文學科特色”的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你教的是語文,才有可能真真正正地教出“語文味”。
二、語文課的教學活動設計要有“語文味”——不越位。
當代課程理論認為,教學活動是人心理發生發展的基礎,而課程是學生各種自主性活動的總和,學生通過與活動對象(老師)的相互作用而實現自身各方面的發展。于是語文新課程改革高度重視學生的活動,主張“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倡導用合適的活動推動語文學習,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在活動中不斷提高語文素養。
反觀現在的閱讀教學課堂,為了追求課堂的亮點,一些語文教師雖然也將教學活動化了(而且是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但是卻沒有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沒有將教學活動“語文化”,比如讓學生在課上長時間地聆聽音樂、欣賞圖片、脫離課文無主題地討論、脫離課文作無目的地探究、在閱讀教學的結尾做泛泛人文化的讀寫結合等等。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一定要深思:用什么辦法去激發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活動;怎樣保證學生課堂活動是語文的活動,而不是非語文的;怎樣有效調控學生的活動,怎樣有效組織學生的活動,怎樣使學生活動不只是對課文的淺顯化理解;怎樣既保證活動充分,又有時間給學生去練習、學習、積累、深思。千萬不能讓我們課堂搞了“活動”而忘了“語文”。要謹記所有的“活動體驗”只是在“活動中學語文”,“活動”是手段,“學語文”才是根本目的。所有的活動都不能越位!
三、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有語文味,回歸本位。
語文科是人文性、藝術性很強感性的學科,在各科的教學中是最講求個性,也是最能體現出學生個人氣質和才智學識的一門課程。正如李海林先生所說:“再也沒有哪一門課像語文課這樣需要培養學生的個性的了。學生的個性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因此,個性化的閱讀,既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境界,更是語文教學達到自己目的的一條必經之路。”【4】由此可見,閱讀教學要想體現濃濃的語文味,就應該盡量引導學生們進行個性化的閱讀,這樣一定尊重并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也許讓語文課堂體現出“語文味”的策略還有很多很多。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追求的責任,沒有懈怠的理由。讓我們語文老師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來引領學生在研讀文本,在每天 “濃濃語文味”的課堂中,接受影響自己一生的語文能力的知識熏陶。
參考文獻:
【1】呂叔湘《論語文教育》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第45頁
【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下冊 教育科學出版1980年版第138頁
【3】《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試行)》
【4】李海林《關于語文教學目標的幾點深思》《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6期(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憑祥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