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我所在的斷江小學是一所鄉鎮小學,我們這里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這是我們科學教學的豐富資源,我覺得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發我們身邊的科學資源。
一、開發和利用我們身邊的動物資源
我們這里有著豐富的動物資源。在鄉鎮的田野里、山林里、果園里、小河邊等一些地方,生活著無數有名的、或我不知名的動物,為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條件。學生可以充分接觸的非常多的動物,通過對動物的飼養、觀察,就可以充分地了解動物,并進行科學研究。我充分利用這一科學資源進行教學,變枯燥無味的課堂為生動活潑的課堂,讓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生動形象地學到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
二、開發和利用我們身邊的植物資源
我們這里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在鄉鎮的田野里、林地里、果園里、小河邊等一些地方,生長著無數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為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我教學生種植一些花草,這樣學生就有更多的時間來觀察和研究這些植物了,就更容易理解有關植物方面的知識了。我充分利用這一科學資源進行教學,變枯燥無味的課堂為生動活潑的課堂,讓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生動形象地學到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
三、開發和利用我們的自然環境
我們這里的自然條件豐富,山青水秀,河道縱橫,巖石、土壤到處都是;春、夏、秋、冬的物候變化多端;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云、霧、雨、露、霜、雪等自然現象司空見慣,蜿蜓的河流,廣闊的田野,悅耳的蟲鳴鳥叫,都為科學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實驗、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現象,學生科學課既能上得生動活潑、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又能受到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教育。
四、開發和利用我們學校的校本資源
1、學校的綠化帶就是一處學生觀察的好地方,因為在那會有我們種植的花草樹木和花草招來的一些昆蟲。
2、利用好學校的實驗室,允許學生自行做部分的實驗。要使小學生的科學探究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像科學家那樣為其準備一個能自行實驗研究的“實驗室”,而學校里的實驗室則是學生自行實驗的最好場所。
3、發揮學校網絡、圖書室優勢,擴大信息收搜范圍。在探究中,學生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疑問,說實在的,有些疑問連老師都難以解釋清楚,而學生恰對這些問題最感興趣。有些問題,單憑書上是沒辦法解決的,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從圖書室借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書刊,以便上課查詢,同時還要開放學校的因特網,讓學生帶著對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并把收集到的信息,隨時記錄下來,然后集體交流總結,通過這樣的自主收集信息,可以擴大學生探究的范圍,激發學生探究宇宙科學的興趣。
4、到學校的勤工儉學基地直接參與實踐活動。我校發揮自身優勢,我們科學教師將學校的勤工儉學基地變成實驗基地,將學校的勤工儉學基地分成兩部分:養殖區和種植區。養殖區主要是飼養著教材上出現的動物,如雞、鴨和黑山羊之類的動物,當上有關這部分內容時,便可提供活生生的實物,供學生觀察探究。種植區除了種植核桃和蔬菜,還可以黃草和蘭花。學校的勤工儉學基地既為學生提供了各種活生生的動物實物和植物材料,又成了學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場所,還成為學校勤工儉學的經濟來源場所。
五、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
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往往有許多實驗不是馬上就能知曉它的結果,而需很長一段時間才有結果,如蠶、青蛙、蝸牛的一生觀察、種子發芽的觀察、鳳仙花的成長過程,像這樣的觀察,單單在課堂里拿幾件標本或實物是很難解決問題的,讓學生在家里自己親手動手養一養,種一種,這樣更利于學生的探究。(單位:貴州省盤州市盤關鎮斷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