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知識激增,教師不可能教會學生所有的知識。因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所謂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獨立學習、獲取知識。因此,教師僅看到學生是主體還不夠,還要對學生進行自覺主動學習的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每節教學中,都應充分的準備盡可能多的生活中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事例,這樣學生會感到數學并不抽象,就在身邊,關乎我們的衣食住行。學會會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并且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會使學生產生好奇心,通過教師啟發性的問題,學生會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會認真地學習,積極地探索,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生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我在講數學的時候,一般不會照本宣科。我會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再現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易于學生接受。如在講有余數的除法一節,正巧有幾位老師到我們班聽課,我說老師這里有一些糖,請大家把他平均分給客人們,應怎樣分?(我給學生的糖果是怎樣分都有剩余的。)學生想出了各種辦法,寫出了各種算式,但都有剩余,通過寫出的算式還發現一些規律。本節課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下完成了自主學習,達到了預期效果。本節課如果我照本宣科學生也能學會,但那是在灌輸知識,是一種被動的學習;由于我創設了相應的情景,學生是在主動的吸收知識,是一種主動的學習。
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進行倡導,新課程的教學應更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的引入強調背景,使教材生動、自然而親切,讓學生感到知識的發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強加于人。在探索階段,讓學生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完成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應用階段,通過對探究過程的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和步驟,對方法進行適當延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地位: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變教為導,這是優化課堂教學必須解決的一個指導思想問題,是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方案的宗旨,也是素質教育的精髓。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在教學中,必須充分體現教師和學生的不同角色作用,竭力把學生推向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上。教師在教學中的提問、板書、講解、布置作業都包含著如何從“教”的角度去喚起學生的“學”。如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7.98÷4.2= ,通過與前面學習的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比較后,教師提出下面的兩個問題:①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能借助于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算法進行計算嗎?為什么?②誰能想個辦法把豎式改變一下,使它也能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算法計算,又能使商不變?這樣引導學生分析矛盾,突出問題的癥結,尋求解決矛盾的途徑和方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很快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探索研究,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三、告訴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轉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特點之一。改變傳統的單一、死記硬背、搞題海戰術、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高效而富有個性地學習。現實中大多數學生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系統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對什么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缺乏明確的認識,在學習中也不能自覺地加以運用。所以有很多同學學習成績不好并不是不想學,而是由于不會學,即便是有的學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彎路之后形成的,并且是零散的。科學的、系統的學習方法很難在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應該接受專門的指導與訓練。因此,學校應開設有關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課,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揣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總之,“自主探究”旨在將學習更多地看作獨立地獲得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索過程;由對知識的認知掌握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解決。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地用探究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發現、改變與創造,真正使今天的學習成為明天適應、參與和改造社會,從而獲得發展的基礎。(單位:貴州省盤州市盤關鎮斷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