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很多家長都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倡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但一些家長有疑問:為什么我的孩子讀了不少書,但作文水平并沒有明顯提高?實際上,語言文字的表達需要一個積累和內化的過程。長期而大量的閱讀是最好的積累,當孩子們的語言有了很深的積淀后,相信他們的寫作水平會逐步提高的。其實,大量閱讀的好處還遠不止于此。今天,我就和家長們談談關于大量閱讀重要性。
從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看大量閱讀的意義
在祖國幾千年的文學寶庫中,有許許多多文質兼美的作品像沙灘上的貝殼一樣閃爍著光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詩人從不同角度吟唱著祖國河山的壯美。
一本富有人情味的童話故事、少年小說等,學生讀后,內心世界很容易產生震蕩。我教過很多學生,一本《格林童話》會讓他們跟隨主人公的悲歡離合而喜、怒、哀、傷、憤、悲、憂。感人之處,會讓他們潸然淚下;憤怒之處他們會跺足握拳。有一個學生讀《海倫·凱勒》一書,被海倫·凱勒不畏困難及頑強的毅力深深打動。在讀后感中她這樣寫道:我要向海倫·凱勒學習,遇到困難不退縮,一定要堅持到底。可見,孩子們在閱讀中提高了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也有助于意志品質的形成。另外,多讀中國文學、優秀中華人物事跡也很必要。從李白“安能摧眉彎腰事權貴”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到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學生從閱讀中體味關于愛、友誼、忠誠、勇敢、正直等高尚品格,其效果遠勝于我們口干舌燥的說教。
從獲取信息的角度看大量閱讀意義
古語講: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在古代科技尚不發達的年代,秀才之所以能獲取“天下事”,得益于博覽群書。可見,閱讀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第二冊《失物招領》一課,講的是一群孩子亂丟廢棄物,破壞環境后,及時改正錯誤的事。學生學完課文后,圍繞著“生活中的垃圾哪去了?”這一主題找來了不少書籍和資料,通過閱讀了解到身邊的垃圾如何分類,處理垃圾有哪些方法;數年后的垃圾如何處理等。這些有關“垃圾”的信息就是在課外閱讀中獲取的。《小壁虎找尾巴》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文中通過有趣的故事告訴同學們動物的尾巴各有各的功能。課下,同學們找了不少關于動物尾巴的書籍和資料,進行閱讀,知道了袋鼠、河貍、松鼠、小鹿等幾十種動物的尾巴的作用,獲取了不少關于動物尾巴的“信息”。學完《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后,同學們找來了關于綠化、環保的書籍閱讀,從書中知道了綠化、環保的重要作用。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可見,孩子們通過大量閱讀獲取了不少課堂上沒有的信息。低年級學生尚且如此,更何況中高年級呢?當今,我們倡導學語文不僅僅在課本中學,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一張報紙,一條標語,一份電報,一張廣告,都是語文學習,這就擴大了語文學習的空間,大量閱讀這些內容對于獲取信息是多么重要。
從品味語言文字內涵的角度看大量閱讀的意義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含義微妙的句子,如果硬是解釋出來,就有點“開口便錯”的感覺;一段優美的描寫,如果硬要解析一下,往往會大煞風景。中國語言中,那“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優美,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辟,很難用貼切的語言表達出其中的意境來。可見,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豐富的內涵。只有多讀,才能確實品味到語言所描繪的境界來。
從兒童年齡特征看大量閱讀的意義
現代教育心理學表明:小學階段是兒童語言發展的最佳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有驚人的記憶力,如果語言只是在一個十分有限的閱讀范圍內進行訓練,語言的發展會受到束縛,不能發揮最佳記憶期的作用。還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為例,如果我們只把目光盯在這篇課文上,那么,所獲得的知識就十分有限。學生之所以了解到幾十種動物尾巴的功能,得益于孩子們大量的課外閱讀。這些孩提時代所記憶的內容,令人終生難忘。
大量閱讀的好處不僅僅是為了寫出一篇好文章來,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閱讀中豐富知識、吸收信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與此同時,學生也會潛移默化的積累語言。提高作文能力不是短期行為,它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為學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我相信,只要學生堅持大量閱讀,作文水平一定會逐步提高。(單位:吉林省公主嶺市懷德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