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對于任何一件事來說,在興趣的推動下,都會又好又快地完成。學習也是這樣,對于對學習有興趣的學生來說,學習是一件樂事,也就是說,沒有不愛學習的學生,只有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學生。培養學習興趣,就能使學生主動學習,達到理想效果。
首先,巧設實驗,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激烈奇幻、生動鮮明的化學反應現象很容易吸引住學生。所以深挖教材,精心設計實驗,從上好第一節課做起,最大限度地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之從一開始接觸這門課就愛上它。如在講緖言時我就首選現象明顯趣味性強的演示實驗,以之將學生第一時間引進奇妙無窮的化學世界。我在這一做法是從我的老師那里得來的,記得當年上學時我的老師做的“雨落葉出紅花開”的實驗是整個教室都沸騰了,當時的情景我至今仍歷歷在目,深受老師啟發,在我的化學教學中也有不少的激趣實驗:如“滴水生煙”、“魔棒點燈”、“燒不壞的手帕”、“粉筆炸彈”等等,都是我從教多年以來屢作屢有成效的經典實驗,細想這些確實符合了初中生年少好奇心特強的心理特征,另外也通過感官初步真切體會到了化學的神奇和有趣,學習的愉悅性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此時老師若能因勢利導,必然會會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為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充分發揮實驗魅力,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巧設實驗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如何使學生的興趣長期保持并持久發展下去呢?這就要求教師創設條件做好演示和學生實驗,這樣才能強化學習興趣。隨著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他們已不滿足于仍停留在實驗現象的簡單描述及對反應結果的驗證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即時調整實驗教學模式,如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并對一些簡單的單項實驗在條件允許、安全有保證的前提下,放手讓學生去做,因為我們同行們都有這樣的深刻感受,講實驗不如給學生演示,演示實驗不如讓學生動手親自做實驗。演示中學生只用了眼和腦,而動手實驗則是一種感受、一種身臨其境的體會,它能使學生感悟體會知識獲得的全過程,當然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徹。其次讓學生上臺演示,能有效地調動全班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性,達到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為他們創造增長才干的環境。再次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自主地思考,大膽地提出猜測,圍繞猜測設計實驗研究方案,制定實驗步驟,自主操作,觀察思考、分析得出初步的實驗結論,師生相互交流探討,得出更為準確的實驗結論,使實驗過程真正變成了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
第三,應用多媒體技術增添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十分普及,而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大、內容生動等特點,這種特性對于化學教學來講,更能凸顯出它的重要作用。如就物質反應的微觀現象而言,通過動畫模擬演示,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化學反應的原理,并深刻了解物質的化學結構,通過化學結構又能了解到它的理化性質等。通過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實現不離開教室,就能參觀各種場合的效果。如對于硫酸工業,氯堿工業等,組織學生入廠學習很難實現,通過書本的描述又很難有形象的了解,然而通過影像資料,學生就可以在教室內進行模擬參觀了,這樣既保證了教學質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保證了學生的人身安全,實現一舉多得。
最后,拓寬知識,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人的興趣是推動人們去尋找知識和從事活動的心理因素。學生一旦發現學過的化學知識能解決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學習化學的欲望便會愈來愈強烈。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適當拓寬化學知識來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初三化學“燃燒和滅火”時,在本課之后補充關于火災時如何自救的閱讀材料。材料中,有詳細介紹火災的分類,面對各種火災,人們應如何自救?如何滅火?有了相關的閱讀材料,我想這種災害的損害不會消失,但至少會降低。再把上海商學院學生宿舍火災事件,放在課堂上,讓學生們討論:如果你們遇到了火災,應該怎么樣去逃生、自救。通過這樣的討論,與生活實際聯系,既達到拓寬了化學知識,又發展了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目的。
總之,興趣培養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它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詩經》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對此略陳管見,望借此起到“攻玉”之效。(單位: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第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