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興趣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培養形成的。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可見,在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很有必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人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教與學的實踐,從幾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培養友好師生關系,產生學習興趣。作為非班主任的數學教師也要樂于奉獻,關心一切學生,關心學生的一切。在平時要尋找機會多找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盡可能經常與學生開展一些集體活動,讓學生親近老師、了解老師,從而消除他們心里對老師的恐懼感,不知不覺喜歡上了數學老師,進而喜歡數學這門功課。由于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班里會產生一些后進生,教師對他們應該循循善誘,樹立他們的自尊心,要經常表揚和鼓勵他們。加強輔導基礎較差、成績落后的學生,只要他們一有進步,教師就要及時表揚,這樣才能使他們找回學習數學的信心,也自然而然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故事性情境,誘發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小朋友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的世界里。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新教材上設計了很多故事化的情境圖,教師要善于利用。每次上新課,我都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編一段故事,配上漂亮的掛圖,從講故事開頭,陳設一種情境,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來導入新課。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這樣的童話故事情境:在大森林中,一條蜿蜒的小河邊,一群小動物正忙著開慶祝會,它們有的唱歌,有的跳舞,連河里的小鴨也被吸引住了。熱情的松鼠,提出了兩籃松果,招待客人。隨著畫面的出示,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氣氛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在教學“數的分與合”時,我設計了可愛的動物形象,通過講述兩只小猴子分吃水果的故事,巧妙地與新授內容聯系上,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興趣,并自覺、自愿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創設疑問性情境,萌發學習興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的關鍵處巧設疑問,使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這時教師加以點撥、指導,
才能一觸即發地驅動思維活動,使他們自覺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教學“9加幾”時,我特意安排一場師生口算比賽,當然是老師頻頻得勝。學生急于探索其中的奧妙,這時,我出示下表:加數2、3、4、5、6、7、8、 9得數 11、12、13、14、15、16、17、18我先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得數的個位與加數有什么關系?”當學生發現和的個位數比加數少1后,我再追問:“少了的1跑到哪兒去了?”學生說跟9湊成了10。謎底揭開了,他們恍然大悟,學習興趣倍增。并且很快從湊10法中悟出:“9加幾”的特殊規律。
四、創設探索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多為學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時空和機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五、參與競爭,提高興趣。教學實踐也表明,在教學中創設競爭的氛圍,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根據低年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比賽的形式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我的教學中,經常恰當的開展一些有意的比賽活動,盡可能的使全班同學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這項競爭活動當中來,用競爭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數學學習中,激發學生間良性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互動,讓學生在競爭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當然,為了使全體學生都能投入到活動中來,可以采取一些獎勵措施。競賽是激發學生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在競賽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強,學習的效率一般也都有很大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學習數學的興趣,須知這對提高學生數學素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能使他們開開心心、輕輕松松地完成學習任務。(單位:吉林省公主嶺市懷德鎮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