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對于我們從事教育事業的一直有著更多的機會和挑戰,要使學生從小適應職業周期縮短,節奏加快,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對學會的音樂教學也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用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和學習。這就意味著音樂教育需要培養人的更內在的,更深刻的東西,這就是音樂素質。
何謂音樂素質教育?有人認為:音樂素質實質是使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層次的音樂知識,建立不同水平的音樂意識,具有不同程度的解決問題和邏輯推理與信息交流的能力,并形成堅定、自信的意志品格。還有人說:音樂素質是一個社會化了的人或社會成熟的個性在音樂方面的特點和基礎,它無疑是在人的先天稟賦的基礎上,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要素,結構及質量水平中的音樂素質,主要是在音樂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素。通俗來講,一個人的音樂素質好,與說一個人有音樂頭腦的意思差不多,歸根到底是指他能從音樂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從素質的定義與音樂學習活動相結合來闡述:音樂素質是學生以先天遺傳因素為基體,在從事音樂學習與應用活動的過程中,通過主體自身的不斷認識和實踐的影響下,使音樂文化知識和音樂能力在主體發展中內化,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音樂化”思維意識與“音樂化”地觀察世界、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一種綜合素質,它主要表現在觀念、能力、語言、思維、心理等方面。培養學生怎樣的音樂素質?怎樣來培養這些音樂素質?正是我們作為教育者要探討的內容。
音樂教育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對音樂素育的探討也可從不同方面來進行。在音樂課堂中,學生接觸的大部分是規范的音樂知識,這些知識對于學生學習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必要的。但讓學生形成一種定勢,似乎學習音樂就是為娛樂自己。學生永遠體會不到音樂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音樂學習的真正價值。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音樂意識,并將其慣穿于整個音樂教育的過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和實踐中的音樂知識。音樂源于現實生活,寓于現實生活,并用于現實生活。音樂教學的大眾化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能力和可以用音樂。簡言之,就是運用“音樂化”的思維習慣去描述、分析、解決問題。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著豐富的
日常生活體驗和現實知識積累。這其中包含大量的音樂活動經驗和運用音樂解決問題的策略。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生活環境、家庭教育,從而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我們的學生有扎實的音樂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缺乏音樂與社會、音樂與實際的聯系。學生更沒想到生活中可以用音樂知識來解決最優化問題等等。
音樂教育“應用”改革勢在必行,人為的應用己不能適應培養應用意識的需要。音樂教育課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要積極倡導“貼近生活,聯系實際”的知識題材,加強音樂知識發生、發展、解決過程的教學,并要引導學生通過小課題學習和實踐活動。來認識日常生活中的音樂,體驗音樂給我們帶的快樂與意義,同時培養學生用音樂去描述理解和解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煩惱與不快,從而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音樂既是科學的語言,也是日常生活語言。音樂語言是以精確、簡約、抽象為特點。它可使人在表達思想時做到清晰、準確、簡潔,在處理問題時能將問題中各種因素的復雜關系表述得條理清楚、結構分明。隨著新技術應用的日益廣泛,利用音樂進行交流的需要也日益廣泛。
在學生音樂教學中利用交流這一手段有助于有意義的音樂學習。如果在音樂課堂中充滿豐富的交流,可以獲得雙重效益。那些積極參與討論的學生,在討論中努力證明他們的解決方案是合理的,在不同的爭議中將對音樂獲得更好的理解。如果在音樂課堂上給學生創造機會,鼓勵和支持學生聽、說、唱,他們將學會音樂地交流。
音樂教育,其獨特的科學價值與文化價值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心理素質具有潛在的陶冶作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體驗兩個方面。具體內容可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愛國主義、愛科學的教育。(2)學生對音樂、音樂學習活動的興趣和動機。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對音樂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等。(3)自信心和意志力。(4)學習音樂的態度和習慣。這些音樂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可能在某一節課或設一節訓練課來完成。而應在長期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樂的教學內容、音樂的實際應用、音樂的學習活動、音樂知識的探究過程等教學因素,在不斷的滲透、引導、啟迪中形成。
總之,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質,音樂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學生的素質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師應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時讓學生認真的“看”,培養自學能力;讓學生自信的“說”,培養表達能力;讓學生大膽的“猜”,培養創新能力;讓學生活潑的“動”,培養操作能力;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進行綜合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單位:遼寧省鐵嶺縣中小學生素質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