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閱讀能力、傳承傳統文化能力的一門學科,小學是學生校園生活的起點,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加強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并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的興趣制定教學計劃,培養學生愛閱讀的好習慣。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讓教師的教學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最大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是閱讀教學中的關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閱讀體系和閱讀方式,指導學生在學習課文中賞析文章中的發光點和突破點,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激起學生心中的波瀾,引發學生的思考,在這個感悟和思考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質疑和解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豐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多媒體、圖片、影音等教學資料,多角度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讓學生百分百的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多媒體就是展示多種教學資料的媒介,教師應靈活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用動態的方式展示文章和書籍表達的情感,幫助學生進行閱讀學習。
巧妙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好奇心。在課堂中巧妙設置懸念,能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世界和未知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知欲,教師應該在制定課堂教學計劃時結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中巧妙設置懸疑,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建立班級閱讀環境,豐富學生閱讀范圍。要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班級環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建立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加速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如果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監督,溝通交流自己的閱讀體驗和心得體會,并相互分享優秀書籍,那學生將受益匪淺,并加快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在班級中建立一個“小型讀書館”,學生之間分享和捐贈自己喜愛的書籍,還可以把自己喜愛的文學語句摘抄到這個“小型圖書館”中,學生之間借閱同學分享的書籍。這樣會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最終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
轉變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式。閱讀似一股清流,流過學生的心靈,讓學生保持一顆純凈的心靈;閱讀也似以為老師,教會學生道理。閱讀可以陶冶情操,豐富人們的審美感悟,教師在教學中轉變自身教學理念,使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
通過領讀和朗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教師的領讀和帶領學生進行朗讀都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富有感情的把抽象文字用語言表達出來。通過教師朗讀語氣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語調的高低錯落、節奏的快慢,可以重現課文中的情感和場景,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中,這樣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學生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和閱讀素養。
據課文內容調整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的閱讀欲望。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類型豐富,教師應根據課文的內容調整課堂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可以保持課堂的新鮮感和神秘感,讓學生期待語文課,避免千篇一律的課堂教學弊端,提高課堂活躍程度,保證高質量的進行語文閱讀教學。
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課外閱讀總量低段不少于5萬字、中段不少于40萬字、高段不少于100萬字)。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可見閱讀教學支撐著語文教學,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與方法、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作為教師,應該以引領學生敲開書海之門,盡情閱讀為己任,使小學生能親近書本,樂于閱讀,廣泛讀書,建立個人的知識結構,鑄煉自己的意志品質,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讓他們的生活因為讀書而精彩紛呈,讓他們的成長腳步因為讀書而穩健踏實,讓他們的視野因為讀書而天高海闊,讓他們的情操因為讀書而高尚純潔,讓他們的性格因為讀書而日臻成熟。(單位: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土城子鎮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