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既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生活,也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轉變為在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學生的一般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合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自由思考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近幾年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本人對創設教學情境進行了初步探索,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創設生活情境——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學中創設現實而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如在教學“鐘表初步的認識”時:可創設讓學生猜謎語的情境。小孩子都喜歡猜謎語,一聽說猜謎語,立刻調動起全部的注意力來參與。當老師吟誦謎語:“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嘀嗒嘀嗒的聲音,提醒人們爭朝夕。”孩子們就會踴躍舉手,情緒非常高漲。終于有人猜出了謎底:“鐘表”。借此引出課題:“學看鐘表”。在綜合練習環節,我把教科書上的情境搬到了課堂上。老師敘述情境,學生分別扮演角色,孩子們熱情很高,學習效果自然也很好。課后并設計:你通常幾時起床?你能看著表記錄下來嗎?把課內外結合起來,把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創設趣味情境——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是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認識水平等因素,向他們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情、實物入手,采用猜謎、故事、辯論、游戲等活動形式,創設興趣情境,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激發探索的欲望,從而達到樂于學習的目的。
我在教學利用商不變的規律解答有余數的除法時,創設了這樣的故事情景:有一天,狐貍大嬸碰到了一群爭鬧不休的母雞,問明原因才知母雞們一共下了210個雞蛋,她們各自想拿回屬于自己的一部分,可忘了自己下了多少個蛋,只好進平均分,但平均每人分多少個雞蛋呢?狐貍大嬸數了數,一共有40只雞,眼珠一轉,狡黠地一笑:“平均每人分得5個雞蛋,剩余1個嘛,就作為我的辛苦費吧!”同學們,猜猜看,狐貍大嬸分得對嗎?一石激起千層浪,猜想之后便是自主動手活動驗證!
課堂中所創設的情境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能引起他們樂于探索學習的熱情,探索問題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強化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課堂充滿生機。
創設探索性情境——現代教育理論曾提出過“三主”的觀點:即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為主體,以教師創造性的教為主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要根據兒童的認識規律,創設一個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不同方向去思考問題,讓學生發現和創造出新知識、新方法。
如:我在《圓的周長》教學之后,在學生初步明白可以用“量”、“滾”等方法來測量圓的周長后,我不失時機,創設“用線球在空中劃圈”的情境,問:“這個線球在空中劃成的圓的周長,你量得出來嗎?怎么辦?”這樣迫使學生要去探索出一個較為簡便的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學生的一股勇于創新的火花被激發出來。
這些富有挑戰性、可探性的情境,使學生獲得了勇于探索學習的方法,深化了認知,促進了思考。實踐證明,多讓學生參與探索、實踐,手腦并用,培養學生勇于學習的意識,才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因地、因材、因人制宜地精心創設良好的情境,可使學生在探究的樂趣中學習動機得到持續激發;可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在學習、探索知識中;可使學生在美的情境中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思維能力得到充足的發展;可使學生真正變被動學習為“自我需要”,最終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單位:青海省玉樹州玉樹市第一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