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可以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而且對推進素質教育,適應新的時代環境和形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反思日常青少年德育工作,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開始,從最基本的良好習慣進行培養,結合廣大青少年生活實際,遵循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下面我結合自己多年蒙語文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作進一步探索。
小學語文老師要重視小學生養成教育,培養少年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有利于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學生學會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社會生活規范,包括講文明懂禮貌、生活行為習慣、講究衛生、道德行為習慣、學習行為習慣、勞動習慣乃至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等。簡言之,也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首先,養成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學校以及任何教師的一項重要教育工作,老師要認識到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教育質量是從小為學生打下做人基礎而服務的。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辦成有特色學校、培養優秀人才的需要。其次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堅持做到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民主平等自力的氛圍中養成良好的行為,同時積極啟動學生的內外機制,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
教師的行為是學生的一面鏡子,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在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同時,對教師的行為習慣也提出明確的要求,其目的是通過教師的言行去感染、熏陶學生。對教師的衣著、發型、化妝、言談舉止等方面進行明確的規定,不但要用外在美感染學生,更要用自身行為修養表現出為人師表的另一面,開展德育相關活動,與學生、同事、家長交談,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做到以身作則。
小學生的非智因素還不穩定,具有反復性。所以對于他們在家庭中的養成習慣需要進一步改進,例如見面問好、主動行禮。您好、再見、謝謝等禮貌用語的使用要采取常抓不懈,反復抓,抓反復,激發隊員形成良好
習慣的愿望。只有當行為習慣內化為學生自身需要時才能真正地形成穩定的習慣。經過兩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如今有形成了當代禮儀。作為新世紀的少年兒童,一個外在形式的文明禮儀,可以昭示出一個團體或者個人的文化素養與思想內涵,為了改變農村現有的傳統禮儀教育,也為了培養今后的合格人才,聘請禮儀老師對隊員進行禮儀訓練,開設禮儀講座,對隊員進行強化的系統的禮儀文明教育,將外在的美的禮儀言行升華到學生的自身內在需求,使現代小學生的形象顯現出來。
學校教育是養成教育的主陣地,而課堂教學則是養成教育的主渠道。少先隊在進行養成教育時一定要充利用好這一陣地,要求教師在開展養成教育時一定要根據學科特點,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養成教育因素,把養成教育貫穿于每科教學之中。在此基礎上,讓各個教研組,備課組制定出各學科教學的養成教育目標和主要內容,并寫出計劃安排,然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貫徹落實。利用一朝一夕,通過每一件事,每一節課的長期熏陶使養成教育達到目的。少先隊員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求知欲旺盛。開展豐富多彩的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使隊員在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好清明節、五一節、國慶節、元旦、教師節、母親節、婦女節、老人節等重大節日開展活動。如組織隊員到街道駐地、敬老院、集市、工廠去鍛煉等,讓隊員在活動中實踐自己的養成行為,檢驗養成效果,尋找在良好行為習慣中人們所給予的贊賞和肯定,感受自己在社會、家庭中的作用,從而達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陶冶隊員情操的目的。
總之,環境育人,環境造就人。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學校環境作為隱性的課堂,對隊員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始終要把加強校園環境作為一項重要的措施抓緊抓好。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養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績可圈可點,但并不表示沒有問題,部分學生還停留在受監督的層面上,還未能變成自覺行動。因此,行為規范訓練有待不斷完善。行為規范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貴在堅持,持之以恒。(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彥花二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