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審視生命時,總會感到,有一股力量在左右著人生,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個人要構筑自己的文化力量需要做許多努力,但最重要的莫過于讀書。特別是少年兒童,書籍就是他們的良師益友。
閱讀的有效性教學大討論正熱火朝天時,身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的我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其中。我深信,閱讀教學如果沒有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就不能稱之為有效的教學。在此,我想談談我怎樣在課堂上培養小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粗知拙見。
培養小學生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把握住文章大意,也就從整體上把握住了文章。怎樣指導學生快捷抓住文章主要內容呢?先抓文章題目。文之題目,猶如人之眉眼,是最精彩、最醒目之處。它那精練的文字,有著無比深刻的蘊含。讓學生由題目質疑,如:講《中彩那天》一課時,引導學生質疑:父親為什么把中彩贏得的汽車還給庫伯?帶著這些問題讀完了課文,學生知道了答案,同時,對課文的主要內容也有了較全面的了解:“一個人擁有了誠信,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
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學生知識儲備量有限,生活閱歷相對較少,感悟能力有待提高,他們在閱讀時常會遇到“攔路虎”,因此,教師要利用課堂引導他們自己靈活運用有效的方法攻倒那些“虎”: 1.反復讀不懂之處;2.聯系上下文,仔細琢磨;3.查相關資料;4.跳讀,即放下不懂之處,先讀后面的內容,答案可能就在后面。
培養小學生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到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也就達到了。怎樣引導小學生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呢?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培養學生這樣的習慣,或者說教給學生這樣的閱讀方法:1.作批注。閱讀時,學生心中的疑問、感想及由語言文字產生的想象或聯想等,都可以轉化成文字書寫到文章相關語句的旁邊;2.寫閱讀日記。就是按寫日記的格式簡要地寫下當天閱讀內容中給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當然也可由閱讀內容中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事物展開話題。這兩種方法簡單易行,重要的是,它們能幫助學生輕輕松松地在其過程中感悟到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當然,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經驗各不相同,使各自的體會千差萬別,但只要學生有自己真實的感悟就行。
培養小學生欣賞語言的能力:每學完一篇課文,教師都有意識地讓學生思考:你比較欣賞課文的那些語句,為什么?并請學生把自己欣賞的語句美美地讀一讀,再把它們摘抄下來。
培養小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多角度閱讀的能力,就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讀文章的主人公,讀文章的作者,并將閱讀內容延伸到生活實際中去。例如:學習了《去年的樹》一課,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鳥兒對著燈看了一會,會對它的伙伴說什么呢?”“幾年后,鳥兒還能找到樹嗎?”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么?
創設條件,培養學生常年性地進行自主閱讀:由于學生各自的家庭經濟條件有異,多個學生家庭對課外自主閱讀的必要性認可度不同,教師就要采用積極對策,擴展學生的閱讀空間。1.指點學生向學校圖書室借閱適合不同年級閱讀的圖書。2.發動學生捐一本讀百本活動,組建辦好教室圖書角,挑選盡職盡責的小干部管理借閱好圖書。3.對于學生自己借、找的刊物,由教師瀏覽后,挑選其中的優秀篇目,讓學生自主閱讀。同時還可以激勵他們請自己的父母在新華書店購買或到郵局訂閱一、兩種適合于他們閱讀的課外書報等刊物。4.定期查閱學生讀書筆記,對于優秀者獎勵,以便激發學生學寫《摘錄筆記》或讀后感。對于暫差者給予善意督促。5.鼓勵學生挑剔刊物中的不足之外,倡議學生暢談看了某文章后,假如我來寫此文的構思或自寫一篇作文來。
我認為,以上方法,在語文課堂上,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機指導,學生的反復多次的學習、運用后,會達到自動化程度,變成學生自覺的行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這種學習習慣的逐步養成也為學生課外的閱讀和今后的求學、求知作好了準備。(單位:內蒙古牙克石市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