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發展;無論是情感、意志的培養,還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不斷探究。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分析思考,教師既不能把知識生硬地灌輸到學生的頭腦里,也不能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移植到學生的頭腦中。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自主性和獨立性,真正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自主研讀探究,發展語文能力。
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蘇霍姆林斯基在《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源泉,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問。暢所欲言。”但在應試教育中充滿了強制。老師板著面也上課,聲色俱厲。導致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學生害怕遭到老師的批評,同學們的嘲笑,不敢說,不敢問,更不敢爭鳴。這種沉悶的氣氛嚴重地禁錮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有足夠的表現自己的機會,增強其參與意識,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
鼓勵質疑批判——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的隋性和單向性積習已成常態,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講,學生聽,課堂教學缺少活力。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思維的過程總是指向問題的解決。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思維也是遵循這一規律的。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注意從疑入手,善于鼓勵學生生疑、質疑、解疑,激發學生探究熱情,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完全是順應,也進行質疑批判,雙向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批判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研讀探究的主動性、積極性。
創設活動機會——“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語文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活動增強學生“躬行此事”、自主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知識、長見識、練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讀多寫,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讀寫過程中加進了探究活動,提供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開辟領悟和運用語言的天地,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時,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動也是促進自主學習的動力。可以說有了活動,課堂就會充滿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學習的動力就更強。如“辯一辯”。“辯”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通過“辯”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運用延時評價——在正常情況下,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新穎、獨特、有創意的見解常常會出現在思維過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和靈感。倘若過早地對一個可能有著多種答案問題的回答給予終結性評價,勢必扼殺了其他學生創新與發散思維的火花。這就要求重視運用延時性評價,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充裕的思維時間,產生更美好的創新靈感,充分保證自主研讀探究的深度。
把握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把握好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的組織形式,學生的研究體驗才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個性才能得到發展和張揚,創造潛能才會得到挖掘,從而既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及參與、合作、競爭、交往等現代意識;又有利于學生形成會學、善學的良好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同時能使優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后進生得到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平等競爭、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交流溝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或班級內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研究過程,揭示規律、解決問題,從而加強學生之間、群體之間的交往、溝通及相互了解,促進學生不斷反思,分析思考其他同學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斷。交流給每個同學提供了表現自己的機會,使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更全面,想象力更豐富,能力得到了提高。
總而言之,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學改革中新提出的學習方式,它并非對其他學習方式的否定。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凸現了學生的主體,能使他們的個性、創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發展,語文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