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閱讀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大。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語文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加強語文課內外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內容,要發揮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激發閱讀興趣——興趣是學習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心理動力,對某門功課有了興趣,學生往往會自覺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并樂此不彼。有專家指出“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我們所教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過程就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學生如果對語文不感興趣,教師就應動腦筋想辦法,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突出閱讀是最好的方法。如閱讀有趣的故事,朗誦優美的詩歌,欣賞精彩的文章,組織讀書活動,引導他們合作探究,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在閱讀中認識世界,學習知識,豐富情感,充分感受閱讀之美、閱讀之樂。使閱讀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一種需求,一種享受。學生在自覺的閱讀活動中其知識技能提高了,審美品位增強了,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使興趣提高了素質,素質激發了更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地通過閱讀,呼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回歸。
師生互動——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在教學中,可以這樣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題目是“讀書的好點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對本學期的閱讀教學有何建議,請提出來,越多越好。”通過對學生的建議一一閱讀及認真分析,從中選取可行的建議,辟一墻報,命名為“大家的金點子”,并將這些點子逐步運用于閱讀教學中,這種方法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這樣作為主體的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能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建議被教師采納,這種自主的權力和被激發的興趣成為課堂教學的前奏,也成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動力,教師也可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學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話題是學生最歡迎的,通過教學、教法的改進,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培養閱讀習慣——“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和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可見,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基礎性決定了其基礎教學的必要性,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應具有“較豐富的語言積累”、“較好的掌握語言文字、文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的能力。然而語文基礎知識本身呈分散零碎狀態,是構成語文大廈的磚瓦,而不是大廈,基礎知識本身并不等于語文,要真正學好語文就不能僅靠傳授語文知識,而要重視閱讀,充分發揮閱讀的作用,在閱讀中真正把語文知識落到實處。
閱讀教學是形成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基礎,是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如通過閱讀訓練,養成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等自讀的習慣,引導學生在語言形式上下功夫,小至遣詞造句,大到寫作及語言特色,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優秀古典詩文和精彩的現代文語段。這樣,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學到高效的學習方法,使他們具有適應現行考試模式和社會生活需要的本領。
當然,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僅靠語文課本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大量的課外閱讀,這樣,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及教會學生一些閱讀技巧很有必要。在課堂閱讀中,在講授課文同時,有意識地延伸介紹相關作品,鼓勵學生在課內學習的基礎上課外閱讀相關作品,以增強閱讀能力,深化學習的內容,開闊視野。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的最大價值在于通過有限的課內學習,引導學生對課外無限空間的熱望。
總而言之,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只有真正重視了閱讀教學,把閱讀放在重要地位,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并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我想,這也許就是新課程改革的希望之所在。(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