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嚴謹的科學態度,就是要使他們在學習中養成尊重科學的意識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探究習慣,文章將從記錄、材料、實驗、自主操作四個方面探討培養幼兒嚴謹科學探究態度的有效策略。
目前幼兒園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們教師注重的是探究過程的趣味性、探究結果的實效性,而忽視了對幼兒嚴謹的科學精神的培養。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嚴謹的科學態度,就是要使他們在學習中養成尊重科學的意識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探究習慣,這是我們在組織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所必須關注的。我認為培養幼兒嚴謹科學探究態度的有效策略有如下四點。
一、通過及時、正確的記錄,培養求實態度
由于幼兒思維的隨意性、跳躍性大,對于在操作過程所觀察到的科學現象和操作結果還不能準確的回憶和表述。因此,許多時候幼兒的一些直觀經驗常是錯誤的,這就需要借助記錄卡幫助幼兒及時記錄觀察結果,以保證幼兒獲得正確的結論。如在大班的科學活動“有趣的雙面鏡”中,我請幼兒認真觀察,隨著雙面鏡角度的變化,雙面鏡前面的一只動物在鏡中變成幾只。在交流環節中,有的幼兒說10只,有的說20只,還有的說50只。而事實上是按我提供的雙面鏡和幼兒的操作能力不會超過10只,事實說明,由于沒有及時記錄觀察結果,幼兒在交流時憑主觀想象夸大了觀察結果。于是在第二次探究活動中,我增加了記錄卡,組織幼兒認真觀察記錄。在與同伴交流時幼兒的觀察結果基本上與事實相符,沒有出現前面的錯誤。同時正確的記錄還能幫助幼兒有效歸納經驗。如在科學活動“有趣的磁鐵”中,幼兒通過操作,發現磁鐵能吸住鐵片、鐵絲、回形針、螺絲帽等,并把他們記錄下來,然后對照記錄材料,與同伴相互交流,幼兒不僅能有條理的表述觀察到的現象,而且能通過推理得出“磁鐵能吸住鐵制品”的結論。
二、提供合適的操作材料,培育求真精神
由于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觀察能力較差,物象在大腦的存留時間短,常常制約了他們對觀察對象的正確感知。在科學活動中,如果觀察點不夠集中、直觀,就可能影響幼兒及時捕捉事物的變化,獲取正確的信息。如在科學活動“物體的膨脹現象”中,幼兒將木耳、胖大海、小西紅柿、小花菜等放入水中,觀察哪種食物會變大。我的意圖是通過比較這些東西,讓幼兒認識到木耳、胖大海遇水會膨脹,而小西紅柿和小花菜則不存在這種現象。但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所有小朋友的觀察記錄中,所有的食物都變大了。孩子們很肯定的說:“我的西紅柿真的變大了”,“我看到的小花菜變大了”。經過分析,我意識到幼兒的錯誤一方面由于水的折射現象,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參照物。中班幼兒的思維是十分形象直觀的,放入水之前與之后的變化無法直觀對比,因此無法判斷這些食物是變大了還是不變。因此,在第二次活動時,我準備了一式兩份、一樣大小的操作材料,幼兒將一份材料放入水中之后取出來,與盤子上的另一份材料進行比較,就很容易得出正確的觀察結論。因此在組織幼兒開展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直觀、操作性強、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對比、分析、推理等方法,感知科學現象,追尋科學的真諦。
三、運用實驗,揭示科學奧秘
我們在引導幼兒獲取關鍵經驗的過程中,往往通過演示、講解、操作,最后幫助幼兒歸納出幾條原理、概念,幼兒呢要么鸚鵡學舌的模仿,要么囫圇吞棗的接納。由于幼兒獲取的關鍵經驗并不是源于自己的發現,因此不可能真正明白現象和本質之間的因果關系,無法揭開科學的奧秘。如一位教師在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膨脹現象”最后一個環節,教師提問“為什么木耳、胖大海放到水里會變大呢真正?”有的幼兒說“因為它長大了”,有的說“木耳在水里會開花”。教師急了,干脆直接告訴幼兒“這是因為木耳和胖大海會吸水,一吸水就變大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重視的是讓幼兒掌握“木耳和胖大海會吸水變大”這個關鍵經驗,所以直接把正確答案告訴幼兒,這顯然是不恰當的。其實這個環節教師完全可以設計成一個小實驗:將一個玻璃杯裝上水并做一個記號,然后將木耳放入水中,等到木耳變大后撈出,讓幼兒觀察杯子里的水面下降了,水變少了,教師在提問:“水到哪里去了?”幼兒很快就會得出“水被木耳吸走了”的結論。創設這樣的實驗情景,可以將科學現象和原理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給幼兒,讓幼兒在觀察之后,通過歸納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揭開木耳在水中會膨脹的秘密。因此,運用實驗的方法,有助于幼兒體驗科學家研究科學現象、發現科學奧秘的過程,培養觀察、研究、發現等科學品質。
四、創設自主操作環境,引導獨立思維
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暗示,同伴和教師的行為很容易使幼兒形成從眾心理。比如幼兒喜歡模仿同伴的舉動,容易受教師評價的影響等等,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自主思維的發展。在科學活動中,幼兒表現出的依賴性和惰性也十分明顯。如在一次大班的科學活動“有趣的不倒翁”中,一組幼兒正在認真操作,將教師提供的橡皮泥、石塊、玻璃珠、磁鐵逐一放入蛋殼中,但始終沒有成功。這時,教師走過來“干預”,隨手將一塊橡皮泥往蛋殼中按了一下,說:“現在試試。”幼兒將蛋殼放在桌面上試試,果然不倒了。其他幼兒見狀也紛紛模仿,“我成功了”的呼聲一片。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干預顯然是不適宜的。教師應該給予幼兒充分探索、感知、發現的機會,讓幼兒在自主的操作過程中親歷整個科學探究和發現的過程。對于操作結果的獲得更不能急于求成,而應鼓勵幼兒不斷修正,鍥而不舍的尋找成功的途徑。案例中的幼兒雖然在教師的“指點”下很快就“恍然大悟”,制作出了不倒翁,但失去了一次寶貴的獨立探索的機會。(單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朱日和鎮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