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不僅要“教”,而且要“導”,不僅要教數學知識,而且要教如何“學數學”的知識。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如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審題是進行正確計算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審題訓練,可以養成學生認真嚴謹的習慣,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做題的質量與速度。作題時,首先學生應讀懂題目要求,正確理解題意。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注意培養學生讀題、理解題的能力,明確題目中究竟要我們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進行計算。教會學生觀察題型,正確運用定律、性質,使計算簡便。審題要始終貫穿整個解題過程,既要看全題,又要看運算過程出現的新數字、新情況,做到方法得當。正確的審題能夠保證正確、迅速的解題,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很重要的。
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習慣:在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發現、形成的探究活動中,善于發現,提出有針對性、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質疑問難,是學生創造性學習習慣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思考、主動質疑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想問、敢問、好問、會問。學生質疑習慣的培養,也可從模仿開始,教師要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教給學生可以在哪兒找疑點。一般來說,質疑可以發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及關鍵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角度,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課本是無聲的教師,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堅持課前閱讀,課內閱讀,課后閱讀,養成預習和復習的自學習慣。課內閱讀,就是課內學習課本。課上在教師指導下有要求有檢查地閱讀數學課本,是教給學生自學方法,培養自學能力的主要途徑。數學課本,沒有故事情節,吸引力小,可讀性差。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閱讀,必然會出現“讀不進去”,“看不出(什么東西)來”的現象,因此閱讀課本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導。 開始可由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具體地指導學生如何抓住課本中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和重點,怎樣理解數學概念,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對于一些關鍵性的字、詞、句要進行圈點劃批,咬文嚼字,正確理解數學語言,掌握數學概念。
指導閱讀,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內容,學生不易看出重點,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尋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則。有的教材內容,學生已有一定知識基礎,可由學生先做嘗試性練習,再與課本對照、印證,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內容,學生能獨立看懂,就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然后組織交流所得,進一步消化理解
培養學生檢查的習慣: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關注學生學習習慣中良好的檢查習慣,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入手,來促使孩子關注其他方面的學習習慣,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好多學生每次寫完作業或做完試卷就沾沾自喜,不知檢查,而一發作業或卷子時,看到老師的批改就:“唉,可惜了,我怎么沒看出來,真不該錯呀。”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有些題目不是學生不會做,而是學生馬虎造成的。所以,培養小學生的檢查習慣十分重要。但如何讓學生檢查好、好檢查呢?我簡單的想了幾點看法:1、要教給學生檢查的方法。其實,在檢查過程中,那些一目了然的解答我們是可以一筆帶過的(當然檢查還是必要的),對于那些比較復雜,容易混淆的題目我們就應該采取重做一次的方法來檢查。2、在課堂中多滲透檢查習慣的教育。教師以身作則在課堂練習中對容易出錯、不能確定的題目引導學生進行檢查,在無形中逐漸養成檢查習慣。達到“做題必檢查”的良好習慣。
檢查是個非常好的學習習慣,但是要想養成這個好習慣,并不是幾日能培養出來的。我們要能夠堅持。
總之,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教師從細節入手,有意識地培養,還需要學生有意志。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對某些基本的習慣,或帶有普遍性的習慣,要制定可行的訓練程序,集中時間,加強訓練,突出重點,做到持之以恒,使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單位:四川省江油市中壩鎮勝利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