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初入教壇時,面對一篇篇語文課文,總會有這樣的疑惑,這篇課文,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交給學生?由于沒有搞清楚這些問題,所以,我的課堂教學沒有目標,出現 “胡子眉毛一把抓、雞肉雞毛一鍋炒”的狀況,學生聽課后也感覺云里霧里,找不著北,學習成績自然不盡人意。為了改變語文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的狀況,使學生的語文水平逐步提高。通過請教有經驗的教師及個人摸索,對于語文教學內容的確立,我有了一些粗淺的看法。
文本有什么東西可教:文本有什么東西可教,也就是指文本的最大價值。這應該是確定教學內容時首先考慮的。語文學科里選的課文很少有為教材而寫的,它首先是一個社會文本,在社會上流行。它被選入教材是因為它有某方面突出的優點,教學時應首先抓住它的這個突出的優點。
編者想讓教什么:新課改教材的編排安排是有計劃的,知識點是分梯度的。所以,在教一篇課文時,還要考慮該文本所處的位置——所屬的學段、所屬的單元等。在對教學內容的確定上,首先,老師可以根據課本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和總結課文,將學生所概括出來的共同點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到有理可循,為舉一反三提供幫助;其次,要根據學生目前的認知水平和發展狀態來確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內容最重要的一點是根據教材中每個單元所側重的知識點進行重點教學,使教學內容帶來的作用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
學生需要教什么:這個時期的初中學生處在一個認知發展的特殊階段,他們不僅有自己獨特的主見,還會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所以這個時候,老師的威信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正確地指導學生形成高品質的性格,還可以使老師更好地與學生進行心理上的溝通,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老師和學生融洽相處,并將這種相處方式沿用到課堂上,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語文應該有所教有所不教,無所不教就是無所教,一定要考慮“學生需要教什么”。說白了,就是“學生應該學什么”和“學生能夠學什么”的問題,教師要考慮學生有什么問題需要教,有什么語文能力需要培養,學生當前的語文能力能學些什么。比如初中生,基本技能已基本具備,教學重點應放在高級技能上。而重中之重,是閱讀策略的學習,這應該貫穿中學語文學習的始終。在閱讀教學中,還應注意:學生認識到文本的本來價值更容易一些,可略教或不教;認識到文本何以具有這樣的價值,作者是如何使文本展現出這樣的價值的要難一些,需要重點教。總體說來,太容易的不需要教,學生自會解決;太不容易的也不需要教,教了學生也不可能理解就沒有意義;西方有諺云:“美就是恰當。”教學也是這樣,最好的教學內容是最恰當的內容,最合乎學生實際需要的內容。
當然確定教學內容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差異,能力不同的學生需要獲得的學習內容必然不同,對不同的學生還要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真正因材施教。
自己能教什么: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雖然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教師對事物的認知思維方式、語文能力和經驗、情感價值觀、個人氣質、個人教學能力等,都會對教學產生影響。所以教學時還應選擇自己能講的講,能理解的講,有深刻認識的講,這樣才不會使語文課堂空洞、乏味。
所謂“教無定法”,語文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可循,它需要教師根據每一篇課文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宜本課的教學方法來為課堂服務。(單位:內蒙古包頭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