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活”主要指教師的引導靈活,學生的思維鮮活,課堂的氣氛活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語文課堂具備了這三“活”,語文學科知識的傳遞、人文精神的教育、兒童的認識水平、語言文字能力和情感個性的協調發展都將成為可能。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呢?
和諧的課堂氛圍:良好的課堂氛圍,不僅可以融洽師生關系,增進師生情誼,還可以提高教學效果,突出教師的個人魅力,增強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使語文的課堂教學不呆板,從而有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在課堂上形成和諧的氛圍,這主要取決于每一個教學環節上教師能否尊重、信任、愛護學生,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因此課堂上教師對學生要多鼓勵、少批評,對于學生雖然不一定合理但較為獨特的見解,教師不能橫眉冷對,應把否定的批評變為和善的話語去激勵。課堂能否“活”起來,首先要看教師是否做好了表率,“活”起來沒有。其次,應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與生機。
激發“學”的情感: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情感的激勵者。課堂上教師要不斷適時地對學生的參與情況和學習態度進行評價,“學”的情感發揮評價的正導向作用。激勵性的表揚。如直截了當的稱贊:“這位同學可會學習了,他遇到不理解的詞語,馬上會問老師”。“這位同學的習慣真好,他邊讀書邊思考,還在句子旁邊寫下了體會呢!”“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為什么背得這么快?”……委婉的引導。學生發言難免會出錯誤。教師要不斷的激勵學生改正錯誤,獲得成功。記得有位老師上課時,學生發言的聲音很小,這位老師順手把教科書卷成話筒狀,親切地對他說:“我借個話筒給你,好讓大家聽到你響亮的聲音。”學生馬上就領悟了,提高聲音回答老師的提問。在場的老師無不為此舉而稱贊。教師要充分利用激勵手段設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示才能,獲得成功。學生在獲得成功喜悅的同時,又會轉化為進一步學習的強大動力。
語文教師只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落實到實處,悉心關注學生人性、個性、情感和道德,讓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音樂,才能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使語文教學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對生命的摯愛。一節課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十分鐘,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就要把課堂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把微笑帶進課堂:課堂是否活躍,是由老師的情緒決定的,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上課沒有熱情,學生肯定是無精打采的;如果老師嚴肅有余、活潑不足,課堂總是帶著“火藥味”,總是拉著長臉嚴厲鎮住學生,那么課堂肯定是像死一般沉寂。我們的老師滿腔熱情,帶著微笑走進課堂,保持親切、和藹的教學形象,相信老師帶著微笑面對學生,學生絕不會哭喪著臉面對老師,學生就是老師最好的一面鏡子。
創設互動的教學活動:小學生是活潑好動的,我們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活動調節課堂氣氛。小學生的自制能力比較差,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出“學”與“玩”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情境。在課堂上創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們要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表揚是現在最流行的教育方式,老師們不要吝嗇贊美聲,贊美聲可以促使師生進入教學的興奮狀態,老師及時準確地贊美學生,增強學生自信感和讓人羨慕的崇拜感,學生自然會在學習中,學會用各種方法展示自己的成就,課堂就不會出現:學生學習興趣一點不濃,上課學習一點都不積極,盡管老師在上面滔滔不絕,聲情并茂地講課,而下面的學生有的兩耳不聞,有的兩眼發呆,有的甚至香甜入夢,把老師的講解戲變成了“催眠曲”這種現象了。
提倡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多提問題:“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際,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有的老師喜歡教室里鴉雀無聲,誰也不打擾老師的講課,其實圍繞教學中心的活躍和嘈雜往往有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質疑的同時,要讓學生“多問問題”教師要善于創設問“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讓學生在默讀中思索,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即席發言中鍛煉口才。
總之,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才有真正的活力。只有在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上,教師才會全身心地投入,才會感受課堂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學生才能獲得能力的發展以及展現其能力的滿足感,課堂教學才會真正體現出其育人的本質與功能。(單位: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青河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