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千多年前孔子就有“溫故而知新”的精辟論說。他告訴我們學習是個積累的過程,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才能有創新和開拓。如何鞏固消化,教師布置學生做作業即為最好的形式。而作業的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通過練,掌握并加深理解學過的課堂知識。二是運用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所以,教師設計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培養。本人認為,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性,作業要從形式的新穎有趣轉向內容的的質變,走出“新瓶裝舊酒”的怪圈,要從多元智能的展示轉向立足學科本位,走出“為他人做嫁衣”的誤區;要從大量機械重復轉向思維含量遞增,走出“平地練習”的程式。
設計趣味性的作業:作業的設計也應講究趣味性,以生動、形象的形式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于趣味性的練習之中。設計趣味性作業就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興趣愛好,設計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作業,既增長知識,又發展智能。趣味性的作業一般有演一演、嘗一嘗、唱一唱、畫一畫、編一編等形式,通常適用于詩歌、故事性強(童話、寓言等)或場景描寫的課文等,如教學了《輕叩詩歌的大門》這個綜合性學習單元后,我發覺學生興趣高漲,于是讓學生仿寫兒童詩。轉天交流時,學生的表現令我驚訝。雖然學生創作的詩還有許多需要推敲的地方,但他們很認真、熱情高。
設計拓展性的作業:讓孩子常上網、跑圖書館查找資料、搜集資料,然后寫上調查報告。或讓孩子與父母“同看網上名著”,共享親子閱讀的快樂。《課程標準》對語文實踐和語言積累中可以量化的內容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課外閱讀五年制不少于100萬字,六年制不少于150萬字”。可見,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已經把語文實踐和語言積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培養和提高語文能力的基本途徑是大量的語文實踐和豐富的語言積累。布置“搜集材料”的作業,恰恰完成課標的要求,學生又很樂于去完成。這樣的作業,學生很主動去做,又達到了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積累了知識,擴大了視野。
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課前可讓學生搜集地球的有關知識,全球生態環境狀況等資料,學生對此作業很感興趣,利用多種渠道,采用各種方法進行收集。因為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學時能節省時間,減少低效勞動,同時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鍛煉了學生搜集信息、重組信息的的能力。這樣的作業既輕松,又能引人入勝,不知不覺中積淀語文素養。
作業形式靈活多樣
學生天生好動、好奇。對單一重復的作業不感興趣,因此布置作業,不搞一刀切,形式要力爭靈活多樣,富有彈性,具有一定的梯度,以適應不同程度學生來完成。
快樂作業:多布置一些集動手、動口、動腦于一體的觀察型、表演型作業,貼近學生生活,滲透各種情感教育,使作業更具人性化、人文化。
書面作業:除了布置一些基礎的抄寫外,可讓學生摘錄課文中自己喜歡的重點詞句,并準備默寫。還可讓每個學生搜集自己試卷中做錯的基礎題,改正并摘抄下來,做到復習時有的放矢。
口頭作業:除背書、看書、認字、讀卡片外,還可布置像復述、講故事之類的作業,提高孩子的思維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應當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接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因此,我們在語文作業的設計上,充分發揮語言文字的“親和”功能,讓語文作業展示真摯、美麗而迷人的微笑,力求形式美,內容佳,讓學生愛上作業,愛上語文。這樣,它不僅是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減輕學習負擔的有效手段。
總之,教學質量的保證,需要我們多方面的努力,作業正是獲取這種信息的重要渠道作業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數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我們要讓每一次的作業都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讓每一次作業都能使每個學生有或多或少的啟發、獲得,讓作業真正發揮作用,既有鞏固效用,也要有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作業,讓學生真正的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旗克一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