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的浪潮沖擊下,大多數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和手段有了可喜的轉變,教改之花碩果累累,令人高興。但是,那種注重“結論教學”,忽視“學生學習過程教學”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新《大綱》明確提出“教學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可見,如何引導是小學數學教改中重要研究課題。
知識與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智力是在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形成的,這是因為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必須通過一定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動作操作和語言表達等活動,而這種種活動既是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能力形成和智力發展的過程。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過程愈展開,學生的思維就愈活躍,思維的發展也就愈充分。因此,我們要將重“結論”教學變重“過程”教學,充分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經歷一個探索知識、掌握知識和認知過程,從而使學生學習知識與發展智力同步進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下面是關于“充分展示學生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教學實驗的思考和體會:
一、指導學生認識掌握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知識在知識結構中是縱橫交錯相互聯系的,每一知識既是前一知識的延伸和發展,也是后續知識的基礎。要弄清教材的編排意圖,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和縱橫關系,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思維水平、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結構,確定新知識的起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方式,使學生盡快地捕捉到新知識的生長點,體驗新知識的發生,從而達到形成知識網絡、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節,學生已掌握了“約分”,“通分”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知識,這是學生認識結構中心知識的生長點,是學習新知識的起點,新舊知識的聯系是:同分母分數加減、約分通分,只有抓住它才有利于學生發現新知識。
二、體現學生由“不會到會”的認識過程
知識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學生理解、內化知識的過程也就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和歸納演繹等邏輯推理的復雜的思維過程,是教師通過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過程,這個教學過程必須加強,必須充分展示,而絕對不能壓縮甚至擠掉。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根據新知識的特點,設計運用最佳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親自獲取新知識。體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自救知識的轉化,實現由“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飛躍。以達到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
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一節,根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和本節知識的特點,我們進行了如下設計:
上課開始,先要做些基本練習,在要求學生簡述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導入新課后,教師拿出一個三角形問:“同學們,我們怎么計算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呢?”同學們借助原有的知識想到用割補的辦法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再推導。接著教師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三角形進行動手操作,并出示思考題:認真觀察,說說拼成的圖形與原三角形有什么關系?試著寫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由于學生已有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經驗,所以能夠順利割補成功。主要思路有二:第一種方法是完全由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遷移而來,大部分學生用此種方法。第二種方法是用兩個同樣大小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這種方法的思路新穎、獨特有創新。學生拼好圖形,根據思考題,通過觀察、分析弄清新拼的圖形與原三角形各部分有什么關系。從而順理成章地完成思考題,寫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要在教師的主導下,經歷一個分析比較、 判斷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體現出學生由“不會-會”的認識過程,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內化知識,才能發展思維,培養能力。
三、鞏固應用知識,形成能力
鞏固練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所學知識繼續深化的過程和把知識轉化成計能,繼而形成能力的過程,所以,鞏固練習應達到以下目的:ɑ對知識的鞏固,理解和深化。B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C實現知識向技能的轉變,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我認為:鞏固練習要展示“以訓練為主線”的學習過程,做到:縱向訓練成系列,橫向訓練成網絡。
1、縱向訓練成系列:就是從基本題出發,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在一系列解題中,溝通知識間的縱向聯系。如: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后,可先練基本題:把3的分子分母同時縮小4倍是多少?再練習展題:分子分母同時除以幾,是最后再練較難的題:分數的分子增加3,要使分數大小不變,分母應增加幾?
2、橫向訓練成網絡:就是通過類比找出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與區別,開拓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如學習了“比”后,讓學生進行“比,除法和分數”的橫向比較練習,填表。
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共性,辨析差異,達到加深理解,進而鞏固知識的目的,總之,我們要根據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認真組織教學,充分展示學生學習過程,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單位: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平西鄉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