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不談學習一個個都是那么可愛。現實確實如此,離開課堂的孩子,無論是與同伴的閑聊還是游戲,都比課堂上表現得更加活躍與智慧,幸福指數都是最高的。不是嗎?小臉通紅,眼睛雪亮。而課堂上你看到過這樣的狀態嗎?他們往往不茍言笑,即使回答問題也是謹小慎微,鮮有思維亮點,談何幸福指數。課上課下,為什么有天壤之別。究其原因,與我們語文課堂,“游戲精神”的缺失有很大關系。那么,如何構建“游戲精神”呢?
完善教學目標——我們要把游戲精神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逐漸完善我們現有的教學目標。我們現有的目標太過功利化,只是為了升學率而去教學,最終的結果只是為了能夠得到更好的成績,至于其他的學校并不在乎。但是我們新型的教學方式,開始注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要在教學目標中融入游戲精神,讓游戲真正走進課堂,讓學生從中不僅能夠發現學習小學語文的樂趣,而且能夠真正愛上小學語文課堂。小學語文課堂應該創造一些有趣的游戲,小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原來學習語文是這么輕松的事情,這樣學生不僅提高了學習成績,還能夠促進他們身心的發展。
創設情境——游戲是在一定的“場”內進行,這個場包括物理的有形的場—空間位置,道具等,也包括抽象的無形的場—情感場、氛圍場,心理場。游戲教學也應該創設“游戲場”式的教育情境。這種教育情境是根據教育內容、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而人為選擇、設計的一種空間、情節和氛圍,它營造出來的氛圍要能夠吸引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調動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情境內容成為兒童建構知識結構的背景,是聯結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的中間媒介,從而讓師生卷入共同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中,達到心靈的默契。
情境一定要“形真”、“情深”、“意遠”、“理蘊”,這四者是不可分割的,“形真”、“情深”是“意遠”、“理蘊”的基礎,“意遠”、“理蘊”是“形真”、“情深”的進一步深化。
豐富教學內容——我們要不斷豐富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真正研究出一套小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增長小
學生的知識儲量。學校要不斷豐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學形式也要得到很大的改變,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性,小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內容進行學習,這樣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增加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真正學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游戲精神的引入正是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增加,游戲可以讓學生身心愉悅,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發現游戲中小學語文蘊含的美。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要不斷尋求創新,為學生創造有趣的游戲,這些游戲不能是單一的,要把所教的文化知識和所要傳達的思想包含進去,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小學生真正學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
建立師生關系——在游戲中,游戲者之間是平等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是“我-你”平等的對話關系。在師生關系上,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是是融貫游戲精神的教學。
融貫游戲精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唯一中心,不再控制話語霸權,不再是“滿堂灌”,不再只是“獨白”,不再只是 “單聲部”和“獨唱”。民主平等的師生觀下,教師成為教學中的引導者、傾聽者和合作者。學生,不再是教學中的客體,不再是教學中的配角。在民主平等師生觀下的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和建構者。以平等為理念下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以知識為中介的主體對客體的單項灌輸關系,而是“我-你”的關系,是師生之間精神的相遇和經驗的共享。在平等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的對話,不僅僅是教學的手段,更是一種目的,教師與學生是一種精神的相遇。在民主平等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對話,師生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對話中實現真正的共鳴和精神的交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強烈的對知識的主動建構、主體探究的意識。學生是帶著“問題”去學習的,學習不再是“人云亦云”的復制,也不是“按圖索驥”式的跟從而是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相互溝通中尋找和發現問題,師生共同去謀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復雜和深奧,只要我們心中有兒童,有每一個你可以當作自己孩子的兒童,你就會擁有讓課堂“好玩起來”的智慧。如果孩子們課上課下狀態的落差趨小,那他們課堂生活的幸福指數一定是在提高(單位: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中泉鎮三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