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關注生活的精彩,也別忽視了課本的美麗;挖掘了生活的“金子”,別忽視了課本的“寶藏”。其實,語文教科書中的一篇篇課文,都是編者精選的名篇和范文,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精品,這些課文不僅是語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維的典范。
回歸課本,讓學生寫作有“法”可依。首先,我們教師要善于研究怎樣從課本出發,挖掘課文中習作資源,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課文的寫作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經典文章,來進行充分的讀寫訓練,指導學生認真閱讀,領悟其中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會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的。其次,我們可以借鑒教材中系列化的作文指導,摸索運用序列化作文教學,讓學生每次作文訓練一個練習重點,環環相扣,形成系列。另外,引導學生善于發現課本文章中優美的語句、段落,引導學生品味、欣賞這些詞句段落美在何處,好在哪里,然后,把這些優美的語句段落摘抄下來,把自己的欣賞、品味記錄下來,寫成讀書筆記,長期堅持,日積月累,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穩步提高。
以“片段訓練”為抓手,促進寫作教學有效性。以片段訓練為抓手,因段而成篇,是語文教學中促進作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為直接、操作性最強、檢測性最為明顯的策略和途徑。從作文訓練的角度來看,片段寫作是作文訓練及其有效的重要途徑和科學方法。學生能夠寫好文章局部,就絕對有可能寫好一整篇文章;反之,連一個個文章的局部都寫不利落,一整篇文章必然是雜亂無章的了。為了落實初中新課標的要求,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學任務,促進初中作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可以從片段寫作和完篇作文的結合上安排學生進行有效的寫作練習,研究和訓練的重點是片段訓練;同時,以片段訓練引導到完善成篇,提高構篇能力,使初中生真正練習好“寫具體、寫生動、寫準確、寫清楚”的寫作基本功。
樹立“讀者意識”,激發學生寫作熱情。《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簡單說,寫作文就是為了交流。這就需要寫作者心中裝著交流對象,想著讀者,形成一種“讀者意識”。讓學生的作文真正走進讀者,實現寫作者與讀者的真正交流。一方面培養學生主動讓作文走進讀者的意識,克服寫作展示的羞怯心理。讓學生明確寫作就是為了交際,不是掙分數,不是為文而文,更不是走形式搞應付。另一方面,教師采用多種形式,“迫使”學生把作文投放到更廣的交流平臺上去,擴大其交流面,多渠道地“發表”學生的作文。比如在園地張貼、學生朗讀、教師范讀、報刊雜志登載、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校園網絡、個人空間、博客等“發表”。如此讓盡量多的讀者參與進來,這樣一來,學生心目中有了“讀者”,就會產生“魚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寫作欲望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寫作。同時,一旦有了明確的“讀者”,“胸中的積蓄”和感情有了傾訴的對象,思路就再也不會堵塞不暢,如此“入境”作文,具有真情實感,無疑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寫作熱情,學生必定會關心來自讀者的肯定或批評意見,激起學生的求勝心理和寫作的欲望,從而形成“讀者效應”。
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互動,在互動過程中,賞識學生作文中的亮點。大到文章全篇的審題立意、構思和過渡,小到文章的開頭結尾、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標點,老師要努力去尋找值得表揚的點點滴滴。人的個性是有差別的,學生作為寫作主體,必須呈現多樣化的寫作個性。由于存在學生生活體驗的多少,對語言文字感悟能力的差異,習作中的言語或坦白、真露,不加修飾,或晦澀、朦朧,故弄玄虛。教師在閱讀這樣的作文時,要盡量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要俯下身子,平視學生,順著原來的思路,走進他們的世界去審核文章是否合理,說的是否明白。盡量找出文章中的優點,并給予肯定表揚。(單位: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雞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