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尤其對中職化工專業學生來說化學物質、化學現象、化學變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課堂教學“生活化”即是將教學置于學生廣闊的生活中,以解讀學生生活,引領學生生活并貫穿企業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方法。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要求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滲透企業文化。基礎化學課程本身是以培養學生化學素養為宗旨的課程,呵護學生好奇心,培養學生化學興趣,引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體驗化工生產過程的基礎學科。因此,在基礎化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既是對學生企業文化的熏陶,也是對基礎化學課程本質的充分認識。
關注生活現象,整合教學資源:生活化的化學教學是一種開放性的教學,它要求課堂教學不能再忠實地傳遞教材內容,而應是教材內容的持續性生成與轉化、不斷建構與提升。因此,在生活化的化學教學中,教師對于課本知識首先要有系統、透徹的了解,將教材中留有的可以生活化的空間還原出來,在教學設計中,將教材與學生接觸到的生活現象進行資源整合。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往往令人匪夷所思。其實,有很多的變化從化學的視角分析就可以得到疑問的答案。比如“蘋果汁變色”的現象,用榨汁機把青蘋果榨成汁,果汁短時間顯淺綠色,放置幾分鐘后,蘋果汁變成的黃顏色逐漸加深,加入維生素C藥片粉末,攪拌溶解,蘋果汁很快由黃色變淺或變為原狀。
該生活現象內含的化學知識包含Fe2+和Fe3+之間的相互轉化,即蘋果汁中的Fe2+被氧化劑(氧氣)氧化為Fe3+,Fe3+被還原劑(維生素C)還原成Fe2+。該生活現象既可以適合于鐵內容的教學,也可以適合于氧化還原知識教學,作為教材教學的實驗補充作用。這不僅提供給學生一個“生活化”看待化學的視角,而且是學生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一種“化學的生活化”處理手段,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了生活中飲食營養價值相關知識,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化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關注社會現象,突出化學實驗: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時常聽到一些利用化學實驗現象、化學知識的騙術,對此如何去識別呢?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從化學的視角看待這些不良行為,去揭示他們的騙術呢?比如近年來我國頻頻出現的假元寶騙局,讓不少中老年人上當受騙。騙子之所以屢屢得手,主要還是由于受騙人缺乏對黃金的必要了解。金是一種極不
活潑的黃色金屬,自然界中大多數以游離態的形式存在。任何溫度下,氧氣對金都沒有作用,所以中國有“真金不怕火煉”這句俗語。鹽酸、硫酸等酸都不能單獨與金發生反應。騙子手里的金元寶、金佛像等“黃金”大多是銅的合金,如銅鋅合金。它們顏色為黃色,但表面經常有淺綠色的氧化斑—“銅綠”,有的斑點很淺很小在“元寶”聚集而使黃色“元寶”看上去偏綠色。當然最好到有權威的檢驗機構進行檢測,也可以通過灼燒的方法,看是否變色。要讓學生知道,無論騙子如何狡猾,只要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這樣我們就不會上當。
關注生活環境,增強環保意識:在進行《我們身邊的物質》一章就有關“空氣污染”的教學時,課前讓同學們分組去了解學校附近的空氣質量,并用圖片拍攝下來或寫成有關文字材料。由于學校地處工業園區,多工廠、綠化較少、空氣質量差,上課時讓同學們分組討論各自收集和觀察的情況,再讓他們思考:空氣對我們人類有何重要性?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師生共同討論之后,形成共識:對人類來說,空氣是最重要的物質,但是現在空氣已受到嚴重污染。接著讓學生了解到哪些物質是空氣污染物,并結合本地區不同工廠對空氣的污染,有針對性地讓學生討論防治空氣污染的辦法。最后讓同學們討論保護空氣自身能做什么?討論結果有:不任意焚燒垃圾、多植樹造林、改變能源結構、學好化學知識等,將來為空氣質量方面化學學科學作出貢獻。
關注課堂教學,體現人文精神: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最終是要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及企業生產中去,這種教學為的是讓學生了解化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這種教學的目的是促使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而其關鍵之處是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激發。讓學生不斷地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問題,從實際出發,學生感覺到學習化學是很有趣和很有用的,學生就會積極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也就不斷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為其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單位:內蒙古扎蘭屯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