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是孩子探索世界、積極了解生活的萌芽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怎樣去引導,去為孩子架設橋梁,讓孩子在探索中發現在發現中長智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好以下兩個原則:
在內容選擇上,注重探究性原理:讓幼兒在操作中去發現,去體驗科學給人們帶來的方便。生活中到處都有科學,教師可從幼兒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選擇他們既熟悉、又容易理解的事物與現象,將其中科學的原理由淺入深的在生活中展示,從而讓幼兒感受科學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就在我們身邊。如我們把,“燃燒的不同高矮的蠟燭用杯子蓋上會先后熄滅”、“衛生紙變成紙漿可以作畫”、“塑料袋里的空氣”、“會變的顏色”等納入到科學活動中,鼓勵和引導幼兒去探索,這樣就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我們還選擇一些常見的現象,如發光、發熱及洗衣粉放進水里會起泡泡,用筆管沾一點一吹會有泡泡,還會有不同的顏色變化等現像作為活動內容,還有用米湯寫字,干后就看不見字,但用棉簽沾上碘酒在上面一抹,字就顯現出來,孩子們從實驗操作中感知了不同事物間的神奇現象。實驗探究活動讓幼兒初步掌握一些物理或化學原理的簡單操作方法,從而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這就是科學活動對孩子學習的引領作用。
選擇生活學習中的物品當教具,體驗它的科學性。我常體驗頂球,由此,我想到了,頂紙板的游戲。我讓幼兒從家中帶上一塊紙板,課中我讓孩子們先體驗怎樣不用手誰能把紙板頂起來,看看哪種方法頂起快,不容易掉下?孩子們馬上拿出文具盒、水彩筆、鉛筆開始體驗,時間過了十分鐘、二十分鐘好多小朋友都用不同的方法頂起了紙板。我讓小朋友停下,請部分小朋友,帶上自己成功的經驗上臺來表演,孩子們在表演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也有的孩子,上臺表演失敗了,我鼓勵孩子在分組進行試驗,發下了記錄表,孩子們可以邊做試驗邊記錄,記錄可以用畫畫來表示。實驗證明能頂起紙板的東西很多,頂的面越寬越容易頂起紙板,越小越難頂起紙板,還有要是能找到紙板的中點頂起來的機會會更大。這個實驗讓幼兒感知科學活動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去發現去探究,就能找到他的原理。
重視幼兒活動的可操作性:重視幼兒興趣。教師必須重視寓教于樂,充分體現活動的趣味性,是幼兒在活動中玩得好、玩得開心。教師通過圖片、魔術,想辦法引起幼兒興趣,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促使幼兒主動地去觀察事物的變化,并啟發幼兒探究引起現象的原因。幼兒通過自己主動探索發現各種現象及其變化,進而對科學產生興趣。如:讓幼兒體驗壓力的作用,我讓幼兒每人帶上一個廢舊洗手液瓶子,在管口接上一條塑料水管,放在同等的距離,在里面分別裝上不同顏色的液體,看看大的瓶子和小的瓶子誰最先把水壓出來。孩子在試驗中體驗了大氣壓力的作用,也感知了科技實驗在生活中的存在和運用。從而激發孩子在生活中去發現更多的科學實驗素材,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興趣。
引導幼兒學會初步的操作技能和方法的重要性。活動中許多材料都是由幼兒帶來的,廢舊物品所編制成的,因此幼兒的積極性很高。幼兒正式在與實驗材料的交互作用中,熟悉了材料的性質和使用方法,懂得了一些確保實驗順利進行的細節,并掌握了實驗的操作技能。例如吹泡泡的游戲,幼兒和老師一道自制泡泡液體,在吹泡泡前,首先在用塑料管、筆管攪拌瓶中液體時,要求動作要輕,盡量不發出聲音,當管抽出來時就可以吹起泡泡,這種動作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和其他游戲動作的特殊意義。幼兒就是在反復使用這些材料的過程中,提高了操作技能,品嘗了成功的喜悅。激發了科學技能的潛質,孩子有了探究的興趣,就會去動手去體驗去發現,為發明埋下希望的種子。
在科技活動中可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感知科技的魅力所在。每次在科級活動過程中,多鼓勵幼兒大膽預測操作結果,啟發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判斷、推理,然后讓幼兒再動手操作,驗證預測結果,最后加以分析。
引導幼兒在科技活動中表達操作的結果。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應多注意提出一些啟發引導性的問題,促使幼兒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初步掌握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引導幼兒運用語言、圖畫等形式表達和記錄自己的感受和實驗結果,使幼兒相互交流、相互補充,促使幼兒語言的發展。
總之,幼兒科技活動應簡單易行,教師可通過一些科學活動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嘗試性,使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幼兒期,是萌發科學興趣的關鍵期,我們要為培養更多的科技后備軍而努力營造適宜的土壤,在這塊沃土中有我們溫馨的話語,孩子們甜甜的笑聲和對科學技術嚴謹執著的追求。為了孩子們,我們愿意為之努力拼搏,踏實進取,力爭達到更加完美。(單位: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蒙古族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