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素養聽起來好像很深奧、很生疏,其實它時時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場打折信息、家庭投資理財問題等。那什么是數學素養?顧沛先生說,很多年的數學學習后,那些數學公式、定理、解題方法也許會被忘記,但是形成的數學素養卻終生受用。數學素養就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排出或忘掉后剩下的東西。
的確,上了多年的學,很多知識在生活中沒有用武之地,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又把它還給了書本,但小學里學過的知識卻不同,我們不僅不會忘,還在天天用,如果我們的學生將來是一名家庭主婦,那么她每天去超市購物時是否會考慮買那種商品更便宜,更劃算?如果我們的學生將來是一名超市售貨員,那么在做促銷活動時是否要考慮把商品先提價十分之一,再降價十分之一到底便宜了多少錢?如果我們的學生從事了裝潢行業,是否要面對需要多少平米地磚,壁紙,木板等等的問題?我們的學生將來會進入各行各業,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會遇到種種數學問題,一個有數學素養的人在解決問題時往往會更勝一籌。
下面談談我在實際教學中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膚淺認識:
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做到學以致用: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道題目講了很久學生還弄不懂。如果老師將這道問題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馬上就能解決。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創設生活情景,培養濃厚的興趣,激發探索欲望:應用題源于生活,每道應用題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藍本。因此,我們在應用題教學中如果把應用題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還原生活本質,培養學生思維:在注重數學生活化
的同時,我們每一個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數學教學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思維。生活化并不意味著數學知識的簡單化,相反,還原數學以生活本質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我曾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摘下手表,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給中國學生講同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學公式來進行計算。評論說,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里的,不能靈活應用,很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應用、掌握數學知識。
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從教育心理學來看,在生活中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一種決策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一旦把應用題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這種潛在的需要就更加強烈。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將數學與生活接軌。陶行知曾經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數學家華羅庚也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外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生活的精彩描述。因此,數學課堂的生活化是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那么,數學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為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與生活進一步接軌。(單位:吉林省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