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作業從形態上分為筆頭和口頭作業,換種方式也可以說是無聲作業和有聲作業。這里我們重點探討一下有聲作業。英語是一門語言的學習,大家都知道語言學習離不開說,不然就是啞巴英語,所以每天適量的有聲作業是必須的。而我們英語新課標也強調對學生自學能力和聽說能力的培養,強調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全方位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有聲作業的研究提高教師作業設計水平,在原有英語作業設計體系上進行改革、優化、創新。探尋出有利于學生英語終身學習,適合新時期英語教學的作業評價依據,為今后有效教學指名方向。
作為書面作業的補充,有聲作業的設計應不同于普通的書面作業。作業設計要有原則和目的,并選擇不同作業形式和內容,還要考慮有聲作業的評價方式。學生主體性,是指教師在課堂傳授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明確課程標準,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狀態,關注學生學習的差異性,設計具有實踐性、開放性和體驗性的有聲作業。突破了傳統的作業形式,通過對話形式的有聲作業,鍛煉了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增進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總量適宜性原則,是指教師應把握有聲作業的量,它應是紙質作業的補充,而不是完全替代。因此,有聲作業的布置應是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有目的、有效率地進行。這就對教師恰當合理地選擇有聲作業內容提出了較高要求。我認為,要想為學生設計恰當的有聲作業就必須在備課上下功夫,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并經過精心設計、整理和提煉,把每一次的有聲作業作為作業內容的一個固定的板塊,豐富說的內容,變換說的花樣,做到學生有話可說。在此基礎上,每次有聲作業相互緊扣,環環提高。例如在剛授完一課時,有聲作業可以就是簡單的上傳單詞或課文的朗讀,接著可以布置課外閱讀資料的朗讀,最后可以是拓展性或探究性的主體,例如老師給多個topic,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或喜好選擇一個話題來完成口頭有聲作業的上傳。目前有聲作業上傳平臺很多,可以通過QQ,微信,小黑板,校內外等多種平臺上傳。古今中外很多的教育家、學者對“因材施教”這一話題進行了不同的詮釋。我國現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是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1983年,美國的霍華德·加德納提出多元智力理論,其核心是促進多種智力和諧發展,實際上是依據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在闡明“有教無類”、“施教有類”的辯證思想。由于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在有聲作業的設計時,也因考慮分層原則,使每位同學都能有話可說。比如現在教材后面都有很多的歌曲和詩歌,布置有聲作業時可以有選項,例如基礎差的同學只要求讀出歌曲或詩歌就可以了,基礎好點的同學可以唱出來,而一部分優秀的同學可以唱出或念出詩歌后還可以談談對這個作品的感受。
從無生到有聲,從單一的紙上訓練到富有感情的口頭表達,這本身便是一種趣味性的體現,但如何做到說的內容富有趣味性,這是需要教師在設計中要多動腦的,我在此舉幾種有趣的有聲作業形式:1.模仿比賽。無論什么層次的學生,都是具有一定的上進和競爭性的。老師可以提供一段學生們喜歡的經典動畫片的橋段,讓學生自由搭配后回家反復看反復模仿經典臺詞,并在課堂上來一次配音大比拼,類似這種的課外有聲作業肯定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而帶著興趣完成的作業也一定是高質量的。2.美味串串燒。用英文把幾個不相關的詞語連成一個故事。在黑板上寫下幾個有關下節課教學內容或是大家感興趣的話題的幾個單詞,課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英文連成一個故事。
“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是英語課程評價體系的兩大要素。學生評價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兼顧過程與結果、主觀與客觀、定量與定性、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語言水平與文化素養、語言技能與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要重視評價的綜合性、全程性和多向性,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導向、激勵和增值的功能”。對于有聲作業的評價,更應該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為目的。(單位:內蒙古包頭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