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名中學教師,為使下一代接受“美育”熏陶,應端正音樂教育的正確方向,必須大力
弘揚民族文化,強調民族音樂教育。我國的民族音樂集中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凝聚著民族藝術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通過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樂特殊的表達方式,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永遠追求真善美的人。所以,德育教育于音樂教育之中有重要意義。
音樂教育是通過培養學生對音響的審美因素的反應來進行的感覺教育。大量地、廣泛地音樂作品,在中學音樂教育中,以歌唱、器樂、欣賞等方式,增進了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鑒賞、創造的能力。豐富多彩地教學形式、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覺,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審美體驗,情感升華、心靈凈化,這樣獲得的音樂教育要比任何說教來得自然與真實。在審美教育的同時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中學音樂教育是培養“愛樂人”的搖籃。音樂作為一種聲音,是自然的物理現象;人在有意或無意中生理上都會受音樂的影響;音樂對人的心理所產生的作用是雙向性的,使音樂教育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平衡和諧發展。音樂教育是其他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這是音樂自身的美所決定的。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這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優美悅耳的音響之間的巧妙關系,它們之間的協調和對抗、追逐和遇合,飛躍和消逝。這些東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直觀的心靈面前,并且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
在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培養高尚道德品質,這就是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中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力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注重情感的體驗,從而在音樂中獲得了真善美?!耙魳肥且环N毫不虛偽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質的語言”。音樂教師是音樂的重要傳播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導者。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的,懂得真善美的人,這對音樂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音樂教學方式已不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的需要。音樂教育正面臨改革,教師要跟上時代的發展,轉變觀念、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寓教于樂、寓樂于教。更要注重榜樣的作用,用自己“愛樂”的行為、思想去感染學生,形成正確的、良好的學習音樂的氛圍。
在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材內容應是豐富的、鮮活的,選擇學生宜于接受的教學形式,由淺入深地拓寬音樂教育的空間,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同時融入德育內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中國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黃河大合唱》,是中學生們是早已熟悉的,學生們唱起《保衛黃河》;聆聽《黃河頌》時,依然是情緒飽滿。冼星海在《我學習音樂的經過》中寫到:“一個《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還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我慚愧的是自己寫得還不夠好,還不夠民眾所要求的量。樸實的一段話表現出作曲家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堅定的信念、謙虛的態度。這些好的品德都是學生應學習的。學生在欣賞或演唱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時,通過體驗音樂再次升華跳動的心靈,撞擊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熱愛祖國、熱愛生活,追求真理。
音樂教育應義不容辭地起到廣泛而深遠地作用,反映時代的最強音。音樂教育也是隨時代的發展、社會重大的變革,有所突破和挖掘,有目的的培養和發展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當前音樂是紛繁的,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面對這廣闊的音樂海洋。教師與學生需要溝通,相互學習,最終是使學生達到中學音樂教育目標。音樂是表演的藝術,給學生實踐的舞臺,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相互學習,磨練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在實踐中學生們成為傳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多次藝術節、合唱節比賽中,學生們不但在藝術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且體驗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具備優秀的意志品德將無法完成。
總之,中學時代的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是中學教育領域中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地反映和影響著人的思想感情。音樂美感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浸入中學生的內心世界。音樂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樂教育不僅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樹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單位:遼寧省撫順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