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超越預設而產生的課堂教學推進以及得到的良好結果。沒有教學預設,就談不上生成。所以,在設計預設時,教師要進行彈性預設,給學生留下空間,才能建立生成點。高三化學的課堂教學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課堂開放了,思維開闊了,課堂也出現了不確定性的因素。教師如果能夠利用這些不確定性的非預設的機會生成探究性實驗,可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綜合作用和創造能力,更能使學生適應高考實驗題中越來越靈活和越來越高的要求,使學生在高考中得心應手。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夯實高三學生化學基礎知識教學中,如果把基本概念、原理在高一高二新課學習時,由于時間關系或條件所限老師未必能講清講透,更不用說深入挖掘它的內在聯系了,學生可能掌握得不是很好,如果在高三化學復習時把這些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生成探究性實驗,那就可以充分發揮實驗在教學中的功能,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成是在實施預設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捕捉到精彩的瞬間,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和想法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原教學程序或內容,使預設自然轉化生成,獲得成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設計出能夠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并對在生成點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有充分的估計,設計好引導對策。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在學生之間產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并對在生成點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有充分的估計,設計好引導對策。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在學生之間產生不同意見,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若教師只是把誰對誰錯判決下來,會壓制、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果讓學生互相爭辯,然后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和想法為契機,生成一個探究性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勵學生探索創新,促進知識遷移。
邊滴邊振蕩,現象如何?這個問題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容易得出紅色褪去。但對紅色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如在復習《氯》時,設計的問題情景:含有酚酞的氫氧化鈉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就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了,因為學生可能有兩種不同意見:一是認為是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鹽酸和次氯酸中和了氫氧化鈉所致;二是認為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鹽酸和次氯酸具有強氧化性氧化了酚酞,是酚酞失去了使堿變成紅色的指示劑功能。兩種不同意見會互相爭論,如果這時老師告訴他們是次氧酸的強氧化性氧化了酚酞,使酚酞失去了使堿變成紅色的指示劑功能。就使得一次生成的探究性實驗的很好機會錯失了。所以,這時是引導學生根據爭論內容設計探究性實驗的最佳時機。這個探究性實驗的生成可以引導學生從兩方面去考慮,如果紅色消失的原因是因為被氧化,加堿則紅色不可能重現。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設計出這個探究性實驗;向上述剛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一些NaOH溶液,若紅色重現,則是因為鹽酸和次氯酸的酸性所致;若紅色不再重現,則是因為次氯酸的強氧化所致。當然這個實驗也可用在酚酞的濃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邊滴邊振蕩,紅色消失了,更能說明紅色消失的原因是因為被氧化。如果這時教師以解決了本問題來結束本次生成,那又會失去一次很好的進一步生成探究性實驗的機會,應讓學生再設計通入二氧化硫時紅色褪去的探究性實驗。這樣,在學生認知產生沖突時生成的探究性實驗,就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
綜上所訴,在高三化學復習中生成探究性實驗,既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又可調動學生的創造欲望和創造動機,培養創造性思維,學生在做探究性實驗方案設計這類高考題目時就得心應手了。(單位:內蒙古扎蘭屯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