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幼兒實施音樂教育是促使幼兒和諧發展、健康成長的一種重要手段。 節奏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被稱作音樂的骨骼,是音樂情緒和風格的重要表現手段。一切音樂活動離不開節奏,要全面提高幼兒音樂教育的質量,發展幼兒的音樂才能,必須注重節奏感的培養。
音樂教學從感受節奏入手,對音樂節奏的感受力是幼兒學習音樂的基礎,是提高幼兒音樂素質的前提。節奏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是使幼兒能體驗感受節奏在音樂藝術中的情緒,感受節奏美,并能準確地再現節奏的能力。但培養和訓練幼兒的節奏感,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幼兒因其年齡特點,大腦及身體動作的節律對音樂節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協調,所以節奏感差。因此,老師要循序漸進地通過一些簡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對幼兒進行訓練。在對幼兒實施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提高幼兒的節奏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
從節奏入手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在培養幼兒節奏感時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練習,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并注重形式多樣富有趣味性的方法:一是引導幼兒到大自然中去尋找各種聲音。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幼兒很喜歡模仿小貓的“喵—喵—”聲、小鴨的“呷呷”聲、小鳥的“嘰嘰嘰嘰”聲;模仿下雨了“淅瀝瀝”,吹風了“呼呼呼”,流水聲“嘩啦嘩啦”等;模仿交通工具火車“嗚——嗚——”,汽車“嘀嘀嘀嘀”;模仿紅綠燈中行人通過時的“滴滴滴”聲等,在這些不同的聲音中,幼兒漸漸知道聲音有各種各樣節奏,有時快有時慢,模仿簡單的節奏,并對音樂的節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幼兒學習節奏打好了基礎。
二是進行語言節奏練習,讓幼兒邊說詞組、短句,邊用手拍出節奏。如:“老師好”{x x x,拍三下}“叮當叮當”{x x x x ,拍四下};再如學歌曲時,按照歌曲的節奏、速度來讀歌詞,同時配合拍手拍腿或拍肩,這樣便于掌握音樂的節奏,比如在節奏游戲“小小音符”中,可以將幼兒分成三組,分別扮“小兔”、“大象”、“烏龜”,并模仿小動物走路的節奏,邊念節奏邊走路。
三是身體動作節奏的訓練。在學習節奏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運用身體動作來表示節奏,讓幼兒感知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樂曲,并根據節奏拍手、拍肩、拍腿。如學習《龜兔賽跑》時,讓幼兒做兔跳的動作,XX∣XX∣的節奏型做吃草動作,X--∣X--∣學烏龜走路,通過愉快的模仿活動,幼兒就自然而來地掌握了以上節奏,而且還感受了音樂的性質及音樂的特點。在讓幼兒用模仿動作學習節奏的同時,還可以讓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各種不同的拍手,拍肩,拍腿,踏腳,擺動手臂,走步等動作。經常進行有節奏的身體動作能大大促進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并且能使幼兒保持較長久的興趣。
四是利用圖形譜學打節奏。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一切學習欲望從興趣出發,XX∣XX∣的節奏譜,缺乏形象性,生動性,因而將乏味的節奏譜,用圖形的形式來表現,不但能集中幼兒教育的注意力而且幼兒易于理解,如用一個蘋果表示一拍,半個蘋果表示半拍,幼兒一次就能記住,而且不會忘。還可以用圖形來表示表現打擊樂的配器布局,如節奏樂《木瓜恰恰恰》,用蘿卜—圓舞板,西瓜—三角鐵,西紅柿—小鈴,一籃水果—齊奏,這種圖形譜具體形象,易于理解,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再讓幼兒練習看節奏卡片變換動作拍打節奏。練習時,結合節奏圖譜或者小游戲,幼兒會更感興趣。
五是用小樂器感受節奏。用小樂器打擊節奏能強化幼兒的節奏感。采用先整體后部分的程序,先身體后樂器的方法。先讓幼兒完整欣賞音樂節奏,然后再用身體動作和語言表現節奏,最后再配上樂器演奏,這樣的梯級練習,幼兒既感興趣又掌握得快。
通過多種手段促進幼兒節奏能力的提高,不斷培養幼兒表現美,感受美的能力,有助于促使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
總之,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借助節奏而進行的音樂教育,符合幼兒最迫切、最自發的需要,因為節奏與動相聯系,幼兒最大的特點是動,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幼兒自己主動地奏樂,邊歌邊舞的奏樂,即興創造性的奏樂,激發了幼兒對音樂本能的熱愛,誘發了幼兒自身內在的節奏感,寓學習于游戲之中,真正實現了樂。許多實驗和研究證明,人無不具有天生的節奏本能,但需要誘發和培養,進而為音樂所用。正如日本的音樂教育家鈴木教授說:“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養與教育的結果,重要的是循循善誘,耐心地創造條件,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任何一個孩子都會有發展,這取決于教育方法如何!”。(單位: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