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一條基本理念是:探究作為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同時又成為課程規定的一項重要的培養目標,依賴教師精心創設的探究活動才能得以實現。但是,數學的探究活動如何設計和實施才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取知識呢?怎樣使探究性學習落到實處呢?現在,我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談幾點自己淺顯的看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興趣是探究的起點。兒童年齡小,見識少,好奇心強,對未曾見過的事物或現象都感興趣,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征、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思維活動的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有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樂于去探究。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請你們隨意說一個數,老師便能很快的判斷出能否被3整除,不信就來試一試。”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為了難住老師,他們從二、三位數,說到了十位以上的自然數,結果都被我準確的判斷出來。此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老師的快速回答所折服,心里非常的好奇,驚訝!此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誘惑力促使學生探究和發現其中的奧秘,同時也誘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將學生自然的帶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營造氛圍,使學生萌發自主探索學習的意識: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教師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生視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這樣他們才能因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支持、鼓勵、肯定、欣賞學生在課堂上一切為探索知識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結論,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心理安全、心靈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下,這樣他們才敢于參與也樂于參與探索學習,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主動探索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讓學生們自由的把圓柱轉化為我們學習過的圖形后在解答。學生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見解,有的見解甚至是我始料未及的。整節課的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 探究,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去發現規律的過程。提供充分的條件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為學生探究創造有利的條件。在學生自己的探究中,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放手操作,培養學生積極操作的能力: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知識的構建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有意識地設置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使課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的有序狀態。如教學《分數初步認識》的“幾分之幾”時,教師在講完之后,讓學生用紙折出,并用陰影表示,學生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狀的 ,讓學生通過說折的方法,然后說出所表示的分數的意義。又如,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學生通過割補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再如,學習《厘米、米的認識》時,低年級學生對長度單位缺乏感性認識,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提供米尺、卷尺等工具,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量一量課桌邊的長度、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和寬等,通過動手操作,多種感官互相協調配合,使學生對厘米、米有了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多讓學生在課堂上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摸一摸、數一數、涂一涂、拼一拼,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新知識,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教學效果。放手操作,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學習的時空。
倡導合作學習,共同進步:在個人思考探索的基礎上,開展同伴合作、小組討論等方式,可以解決個人思考探索中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也可以在活動中寓教于樂。例如,在教學中,我多次采用小組討論這種教學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交流各自的看法,相互啟發。在討論中,指定一位同學任組長,負責記錄本組討論情況并代表本組發言。此外,開展競賽也是我在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答題,搶答,互問互答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另外,課下組織互動組,堅持教學面向全體,以好帶差,優等生幫助后進生,互助互學,共同提問。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探索活動貫穿始終,教師在其中發揮應有的組織、引導作用,并親身參與學生的探索過程。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給予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放手讓學生探究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環境中運用探究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發現、創造,以適應未來終身學習的需要,實現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單位:綿陽高新區火炬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