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顧名思義就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合作,即指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以生生互動為主要取向的教學理論與策略。自主、合作能力則是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善于運用科學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善于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難,在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的精神。培養自主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二十一世紀的需要。培養自主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而且能優化課堂,提高效率。但學生的自主合作的能力要以學為本位,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培養和提高。本文就此談幾點看法: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合作學習的知識、能力、意識等都是有限的,開展有成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有一定難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棄小組合作學習在低年級教學中的運用,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逐步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整節課完全運用合作學習的情況比較少,大部分教學要把班級授課制和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靈活運用。這需要根據課前的教學設計展開教學,在需要合作時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每個小組的監督和指導,尤其關注困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讓他們多一些發言的機會。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能力的過程中,老師要意識到,教師是外因,要通過學生這個內因才能起作用。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僅僅教師有“學生是主體”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是主體”。學生剛入學,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應該怎么聽課、復習和作業,怎么思考、發言和討論,逐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合作性。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教師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不斷明白:自己還要做什么,還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這樣就能不斷增強學生自己的獨立性。氛圍,對學生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學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建立起來的。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動作和神態要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困難,讓學生產生興奮和愉快感。教師對學生要多鼓勵:對學生回答的問題不要簡單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勵多問“為什么”,并讓學生說說是從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勵學生不懂就問,并通過自己來解答疑問。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濃了,也可多讓學生思考、提問,多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自主、合作的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出來的。因此,精心設計過程尤為重要。教師要從“學什么、為什么要學、怎么學”的角度,依據“學是教主導下的主體,教是以學為主體的主導”的原則,按學生的認識規律設計好過程,做到“該扶則扶,該放就放。”與舊知緊密相連的新知,教師基本不講。要在強化舊知的前提下,確定目標,讓自己運用知識的正遷移,完成認知沖突,順利掌握新知。全新的知識,教師也要尋找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引導,教師只在關鍵處點撥和講解。建構一定的課堂模式:鋪墊,復習舊知,引向新知;設疑,形成知識沖突,刺激求知欲望;內化,通過自學,討論及教師適當的引導,完成認知沖突,掌握新知;練習,對掌握的新知進行鞏固練習,并不斷提高、拓展。
教師在學生中要以身示范,明確要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知識。在解計算題時教師要自覺,認真,審題按步分析,認真驗算。在解應用題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是從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讓學生從示范中領悟。教師還要注意進行學法交流,對解一道題,學一段內容,比一比誰好,讓自己取長補短,形成良好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處處為學生著想,以學生為本,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效率。(單位:雙遼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