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實施新課程改革后,小學數學教材較之以往有了明顯的變化,啟發性、探索性的內容增多了,給學生留出的自學機會和空間越來越多,教材的這一特點比較有利于學生的課前預習.雖然課前預習是學習活動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自制力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很少主動預習.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前預習給予一定的指導,使他們通過有目的的預習活動鞏固和復習已學知識,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形成初步的認知構架,進而為課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前預習;指導策略
課前預習是學習活動的重要環節,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針對性,不管是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都很有幫助.數學知識的邏輯性較強,數學學習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教師應當對學生的課前預習進行指導,使他們對將要學習的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數學定理等有逐步的認識.再加上數學知識的連貫性較強,通過預習,學生可以結合學過的知識,對預習中遇到的不理解的內容或知識點提出假設,這樣他們在聽課時為了解決疑惑就會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驗,對指導小學生進行數學課前預習談了幾點具體做法,希望這些粗淺見識能夠給廣大同仁些許幫助.
一、課前預習的內容要有所選擇
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是一樣,課前有充足的準備,聽課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可以說,預習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前提環節,正確地選擇預習內容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需要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就要求認真研讀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有選擇地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否則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節內容就不適合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是因為不少學生因為預習時間或預習習慣的原因,在課前預習時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不夠重視,而是將重點放在了結論上,這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即便教師的教學重點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而大部分學生自認為已經知道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所以在聽課時不夠認真,這樣課堂教學活動的目的就不能得到落實.另外,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很有可能對某些知識點存在著理解錯誤的情況,而且這也會對他們的學習產生“先入為主”的影響,這樣,即使教師在課堂上糾正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誤解,但是學生在潛意識里對這些知識點的第一印象是深刻的,這就有可能導致他們在以后以自己的錯誤理解來解答數學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看到課前預習的兩面性,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爭取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
二、精心設計課前預習作業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學習能力有限,課前預習時不知道應該預習什么,預習的重點是什么,因此,有不少學生認為預習就是看一遍將要學習的章節中的內容.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業的方式來讓學生明確預習的任務,而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前預習作業.首先,課前預習作業的內容要具體,要給學生相應的預習提示,包括將要學習哪些知識,通過預習了解和掌握了哪些內容,哪些知識點是不懂的、不會的,等等.當然,不同的學習內容,預習作業的布置也要不同,即教師要遵循因材而異的原則來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如數學概念可以通過閱讀理解的方式來預習,數學計算的內容可以通過練習題的方式來預習,幾何圖形的內容可以通過實驗操作的方式來預習.其次,課前預習作業要有層次性.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基礎、思維能力、興趣愛好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教師要有層次地設計課前預習作業,以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通過預習有所得、有所獲.比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運算律”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有層次性的預習提綱:1.這節課要學習哪些知識?2.你是如何理解加法交換律的,試著舉例說明.3.在日常生活中有運用加法交換律的情況嗎?能舉一兩個例子嗎?4.你是如何理解加法結合律的,試著舉例說明.5.預習中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這樣的預習作業層層深入,學生的預習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的,而且這些問題能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預習成果.
三、設計相匹配的課堂前測
由于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他們的課前預習效果也不一樣,為了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的預習情況,教師可以設計與課前預習相匹配的課堂前測,來摸清學生的預習效果,并在此基礎上靈活調整講課內容,這樣課堂教學效率也能得到提高.鑒于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課前測試的設計需要教師進行把控,即:課堂前測既要檢測出學生對將要學習內容與已經學過的相聯系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要檢測出學生對將要學習知識的理解程度.在這個環節上,課堂前測的形式應該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提問,也可以是練習題,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比如,在教學“小數進位乘法”這部分內容時,課堂前測既要有小數不進位乘法的練習題,也要有簡單的小數進位乘法的練習題,同時也可以設置成為問題的形式來讓學生進行回答等等,不拘泥于形式,關鍵在于課前測試能夠達到把握學生知識掌握的目的.這樣,教師就能夠了解學生對已學過的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能了解學生的預習效果.
總而言之,課前預習是學習活動的一部分,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有足夠的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來指導學生的預習,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柏沈燕.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2(17):58.
[2]陳永華.小學數學預習指導三策略[J].考試周刊,2014(23):72-73.
[3]陸月香.小學數學課前預習的方法指導[J].讀寫算:教師版,2016(3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