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引導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產業成為未來的新的經濟發展點和增長點,此類人才的培養成為大學設計教育的目標,在此我們把傳統文化作為設計教育課程中一個新的方向,探討在設計教學中如何多角度多方面完成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關鍵詞:設計課程;設計實踐;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5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188-02
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們國家一直處于一個高速發展和創新的偉大時期。我國的高等教育亦是如此。從恢復高考到擴招合并,211工程,985工程以及新出臺的雙一流高校劃分,我國的高等教育不斷根據社會的需求對大學教育結構調整和細分,針對社會實際需要對不同層次人才要求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不再粗放的統一以大學而稱之,根據培養學生目標不同不同分為了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那么作為應用型大學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專業教育方向和方法也成為了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重點需要研究的課題。如何在符合學校定位的前提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培養方法,適應社會需要培養多層次人才,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使學生更具備競爭力和持久性。
從19世紀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現代平面設計真正產生發展起來,大批量工業化生產所造成的藝術與技術的分離就開始出現。因此“工藝美術”運動應運而生,設計家們希望從傳統設計中吸收可借鑒的因素從而擺脫工業化生產造成的產品粗制濫造的設計。威廉·莫里斯作為代表人物以傳統工藝為靈感和素材設計了一系列掛毯,壁紙,家具,工藝品和室內裝飾品等等,具有鮮明的特征,受到了大眾的廣泛歡迎,市場需求量巨大。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工業化這個問題似乎一直未離開過現代設計,現代設計的發展既依賴現代工業技術,但是現代工業技術的大批量成產又對現代設計的藝術審美造成了影響。我們的現代設計似乎在發展中也開始一直面臨這樣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樣的,除了前文提到的工業化這一普遍影響,同時還有在單純接受西方現代設計理念之后產生的自省,逐漸注意到自身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性,開始尋求民族審美的自我認知,也意識到西方現代設計對于自身文化的沖擊而產生警惕心理,尋求在傳承上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90年代開始中國傳統符號開始在我們的現代設計中有意識的出現,但是如何有效的利用現代設計傳達傳統文化信息這一目標才剛剛開始,在現今社會人們的自身意識普遍覺醒,對于常態審美產生“反叛式的心態”追求自我個性的展現,甚至成為自我形象樹立的表現方法。這種情況在年輕人中尤為明顯。同時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社會交際方式的變化越來越信息化,越來越便捷的社會反倒把人們在傳統社交中得到的親密感打破,“宅”在現在人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人們因此對于“物”的情感需求就變的更高。例如在“宅”的范圍內出現的器物不再僅僅只要求滿足使用的需要,而要成為人自身的伙伴,完成一種心理滿足成為人對向往生活的載體。例如無印良品的產品設計就是秉承了這一原則,在你的生活所有使用范圍內設計的產品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氛圍提供給購買者,使購買者完成自己的情感體驗。以上這兩點已經隨著社會主要消費人群的變化成為市場對現代設計提出的新要求。
當今世界與歷史以往任何時間相比,發展的速度都是飛躍的,信息的傳播途徑大相徑庭,虛擬的網絡世界產生的網絡文化成為主流是必然的道路,傳統媒體不斷沒落,新興媒體的興起改變了傳統的一切。博物館本來一直門前冷落,紀念品銷售更是無人問津,但是故宮博物院順應時代的潮流,通過利用新媒體網絡營銷,立足于故宮文物文化的創意設計,以及對于年輕消費群體文化的準確把握使故宮的創意紀念品做成了一個超級“網紅”。僅2015年銷售額就達到了10億人民幣,品種達到8700多種。故宮博物院的成功充分證明現代市場對于傳統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證明了這一產品是滿足了現代人的心理審美需求的。他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龐大的根基之上,以年輕人喜聞樂道易于接受的設計手法和傳播方式,傳達了傳統的價值觀念。許多中國人對于傳統文化傳統藝術似乎并不陌生,但實際上大都知之泛泛,并感覺與自己的生活相去甚遠,是存在在歷史,書本,美術館或者影視劇之中,所以當人們看到通過現代設計手段將傳統藝術作為設計元素呈現的優秀作品時往往會受到更強的視覺沖擊力,而這種心理上的落差更加強了這審美體驗,取得了更好的視覺效果。而本民族的榮譽感與認同感會使人們在這種震動之后更強相遇選擇此類商品。故宮文創產品的成功也正是滿足了人們個性審美和情感審美的需求。
文化創意產品也是近幾年的熱門詞匯與焦點,國務院在黨的十八大上曾發布《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和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文化創意和社會服務產業是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是發展創新型經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內在要求,是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催生新興業態、帶動就業、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這也顯示出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產業在未來良好的就業和發展趨勢。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家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都為此打下良好的基礎創造了優越的環境,并且把人才培養這一項目作為重點措施提出相關意見。要求優化專業設置,鼓勵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專業(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鼓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納入職業教育體系,發揮職業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重點建設一批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專業點。
設計專業的學生對于傳統藝術的學習及應用在教學中需要從多個方面展開。首先使對學生開展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教育,如果學生對傳統藝術的了解如普通人一樣泛泛那么在實際的設計實踐活動中,他就很難挖掘到合適的切入點,因此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就顯得尤為重要。除了在理論課上系統的學習外,在專業實踐教學中也要持續注意學生在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案例分析中選取成功運用傳統藝術元素為設計元素的設計作品分析優點,設計手法,表現手法等等,尤其是如何把傳統藝術元素與現代設計思維觀念梁高的結合在一起,杜絕拼湊行為。并且在課程作業中布置蕾絲的選題,督促學生有意識的主動的去搜集各種傳統藝術素材,在這種搜集過程中完成對傳統藝術的了解,還要經常組織學生對傳統藝術進行專項學習,從年代,地域,藝術種類,工藝技法,圖案紋飾,配色構圖等等多個方面為主體入手,個專題之間互相教會,使學生更深一步較強對于傳統藝術的理解和把握。endprint
把提高知識儲備作為傳統藝術學習的第一步以及平時的實踐教育中的并行學習環節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何在設計實踐課程中將這一學習效果–—傳統藝術應用于設計作品之中,實現“文化創意”則是更為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引導并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完成。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找到一個合理的切入點,選取與自己設計意圖相符的傳統藝術元素,認識到該元素最終是要為自己的設計意圖服務的,并以現代審美觀念對其進行加工演化,用符合設計原理的手段將其表現出來,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和視覺趣味,這種主次關系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都須石刻明確。其次,要準確把握市場的要求,詳細了解受眾群體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每年中秋節,月餅作為必備商品琳瑯滿目,月餅包裝設計也一直是一個設計的熱點,許多包裝也都喜歡用一些杜丹,玉兔,嫦娥等等中國傳統元素,但是設計過于平庸并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增加商品的競爭力。2017年故宮文創與稻香村合作推出的月餅禮盒,利用現代設計手段將祥云,明月,規劃,玉兔等傳統紋樣平面化處理,排版方式,視覺流程也遵循現代設計原則,再利用書法,詩詞,印章等元素共同完成了 符合現代審美的月餅包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這種以現代設計理念呈現傳統藝術元素的手法外,傳統藝術的工藝手段也是我們在教學中重視的一個重要著眼點。工匠精神,復興手工藝一直是今年來的一個熱議話題,除了對傳統手藝的保護之外,也反映出了人們對于及其生產的工業化產品的一種厭倦,是對個人意識情感物化的一種需求。因此在教學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去了解傳統藝術的工藝手段流程,并進行簡單的學習把一些技術利用的設計實踐中去。例如在軟裝,家居布藝設計中選擇天然織物,運用天然植物礦物作為染料,通過實際操作技術控制染制出多層次的色彩變化,在作品中利用這種自然和諧的色彩以及織物的天然肌理為設計表現點,形態采用現代人生活中較為接受的正常形態進行展示。
最后,作為應用型大學的設計專業,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實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著重鼓勵學生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實踐,例如2016年在中國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中,通過向民間面塑大師學習的技術設計了一系列展示傳統民俗文化的旅游裝飾紀念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增強了學生對于利用傳統藝術進行現代設計的信心。也堅定了我們不斷研究如何在教學中將傳統藝術不斷深入的決心。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柳宗悅.工藝文化[M].南寧:廣西師范學院出版社,2006.
[3]張娜.傳統文化符號的設計學意義[A].杭間,何潔,靳埭強.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C].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