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志
摘要: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新課程理念,要想真正鞏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歷史的愉快,從而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本文僅就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自己的認識。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199-01
現在初中歷史課在各教學科中的地位不太高,多數學生把它作為"副科"不太重視,特別是歷史的人名、地名、歷史年代生疏難以記住,學生根本不感興趣。因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興趣就是一個難題了。歷史課堂應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這是《歷史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明確要求。
1.將史實故事化,變枯燥說教為生動描繪
初中歷史課本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個梗概,教師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嘗試的是,將歷史知識揉進故事情節之中,把史實故事化,以曲折的情節,生動的形象,去吸引學生,學生有興致,易接受,對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2.分組合作,探究質疑。這種方法很有效
幾個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在一起交流學習方法,互相質疑問難,不但能增加學習動力與樂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樂記憶。如有人看了電視劇《康熙王朝》,就在小組討論:《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時期的兩個重臣明珠、索額圖分別被稱為"明相"、"索相"……可明朝時就廢除了"宰相",何來"明相"與"索相"?有人猜測:明珠、索額圖因功績顯赫,可能是被康熙賜予了"宰相"的稱號;有人說:不對,明珠、索額圖應該是康熙帝的軍機大臣……馬上有人糾正:軍機處在雍正帝時設立,明珠、索額圖的真實身份應該是輔政大臣,稱"明相"與"索相"是錯誤的。
3.優化導語設計,引發學生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處于半成熟狀態,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欲。作為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感和產生興趣的導語導人新課,來盡快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從而使導語成為一堂課成功的鋪墊。在講"西安事變"一節時,考慮到學生喜歡看電影、電視這一特點,便在課堂上讓學生先看《西安事變》錄像中"華清池捉蔣"的片斷,并讓學生簡要復述幾個情節,然后指出,這是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的生動寫照,那么張、楊為什么要扣押蔣介石,發動西安事變?結果怎樣?影響如何呢?中國共產黨對這一事變又持什么態度?為什么?這一系列的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4.虛構故事,情景體驗
你能記得多少年以前的事?如果是幾千年前的事呢?下面向你介紹一種助記方法。如秦始皇加強統治的措施,一個學生編了一則這樣的故事: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原魏國都城現河南開封)去傳達始皇的命令??伤R車,一出咸陽(秦國都城)驛道就變窄了,馬車便不能再繼續行駛,于是他改為步行天快黑時他到了洛陽,他又餓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結果老板不要他的銅錢,他以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許多銅錢,那老板還是不要,并從自己柜臺下拿出幾把小刀(實為刀形幣),那使臣嚇了一跳,因為是碰上黑店了,嚇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終于趕到了大梁,卻遇到了更大的麻煩:那長官不認識秦國的文字,競說他假傳圣旨,差點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沒有分文,肚子餓了時只能沿途偷幾個紅薯充饑。使臣很狼狽地回到咸陽,向秦始皇復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聽了使臣的稟報會采取哪些措施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呢?這個故事很有趣吧?其實這則故事里有幾處歷史知識錯誤,當時學生一聽就指出來了。你能指出來嗎?(提示:刀形幣是齊國的,紅薯是明朝時引進的)編歷史故事很容易出現細節錯誤,有些歷史劇里也常有這樣的毛病。如果我們常這樣去練習,不僅能幫助我們記憶,還能加強我們的文字素養呢。
5.不可忽視的情感溶入
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學階段又是獨立見解形成的時期。歷史課跨度大,頭緒多,若能進行情感引導,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情操,而且能使學生更熱愛這門學科。例如,在講解我國古代文化時,教師要帶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們的祖先曾創造了光耀千古的優秀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也會使他們振奮起來,堅定地為中華崛起和騰飛讀書。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歷史潮流中,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應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出發,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努力探求最佳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激活學生善于自主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才能把學生從被動接受中解脫出來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學生的主題地位,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歷史教學效能。
參考文獻:
[1] 改變人類社會歷史的另類力量——疫病——兼談中學歷史教材應增加抗疫史話[J].劉英蘭,張凱. 綏化學院學報. 2005(06)
[2] 對高中歷史新教材及教學參考書的理解與體會[J]. 毛有為. 社科縱橫.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