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深入,地理教學模式也不斷發生著變化。高中地理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新課改對其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需要地理教師可以不斷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來適應課改要求。而生成性教學模式近年來逐步受到重視,也逐漸在高中地理學科中被應用,即教師要扮演引導者與組織者的角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地理;教學模式;角色定位
如今,高中地理教學課程設計的依據是新教學標準,新的教學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包括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科書編寫建議和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等。首先,教師應該對自身教學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不斷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到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要想開展好新課改下的高中地理生成性教學,就需要做好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的準備。
一、教學設計準備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生成性的地理教學模式,需要教師能夠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這樣的教育理念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系統的生成性,生成性的教學思想就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時間以及思考的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一般需要跟隨教師的步調進行學習,而很少根據學生的需求設計教學任務,從而不能使生成性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出來。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準備過程中,需要教師能夠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發展需求的基礎上來設計教學。除此之外,要不斷明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可以參與整個教學活動,并可以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
例如,在準備教學初期,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布置家庭作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資料或是查閱文獻來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在教學課堂上,學生可以針對自身的學習問題提出疑問,以提高學習效率。
二、教學實施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創設教學情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這些目標。問題情境是教學情境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熱情,還可以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設計問題情境成為教師研究的重點。教師可以將實踐的形式搬到課堂上來,讓學生的認知直接上升到理性的層面,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例如,當講到團塊狀城市——成都、分散狀城市——重慶時,學生可能對這些城市都十分熟悉,當講解廣州番禺時,學生聽說過的就很少。這時學生會提出有關番禺的城市形態問題,教師就可以利用番禺的輪廓圖來活躍課堂氣氛。以學生感興趣的番禺市橋為例,來研究城市的相關功能分區問題。用實例案例作為教學背景,以畫圖的形式區分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讓學生自由發揮。在互動的過程中,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改變,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
三、課下學生學習評價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生成性教學模式,對教學的評價就是一次以學生發展為基本標準的評價,評價標準不是衡量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較注意的是個體在學習中產生的價值,而不是通過成績進行篩選,而選取分數作為學生學習的評價標準。這種發展式的評價理念,就需要教師具有發展的眼光,通過形成獨特的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成為真正的人,成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人,成為具有獨立思想的個人。因此,在生成性教學模式中,教師一定要將學生的個體發展作為評價依據,并允許學生犯錯誤,來積極地引導學生學習。
例如,學習“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時,可以先講解水資源的涵義與特性,然后將重點的內容變成空格,讓學生來填空。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究,來說出水資源的分類、水資源的定義、水資源的性質等。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總之,生成性教學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個體,也更有利于學生個人的成長。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生成性教學模式,必須要清楚認識到教師角色定位的重要性,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角度分析,找到教師定位所應做的內容。所以,在地理生成性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學會觀察,注重學生的共性反應,并觀察學生的差別變化,從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設計教學任務,將教師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素質教育目標,進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馮莉莉.生成性教學中的教師角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6).
[2]李瑩.生成性教學中教師角色研究[D].吉林大學,20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