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冬
摘 要:在小組組員相互配合、互相學習的過程中,身為一名傳播知識的教育者,老師應該對分組學習的小組進行合理的安排,比如明確小組成員職責,確立學習進度等。就高中生物課堂而言,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高中生物;高效課堂
高效的課堂也就意味著,老師的教學是有效的,是可以讓學生真正快速地掌握知識的。在高效率的課堂里,老師利用省力簡單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可以迅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達到學生高效率有質量地掌握知識的效果。“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現在教育了,作為一名高中生物老師,應該尋求一種新的高效的教學方法,而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可以提高課堂效率的好方法。
一、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分析
(一)小組合作學習需要設立目標
小組合作學習也并不是我們想象的只是幾個學生聚集在一塊學習,而是經過合理的分配和安排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分組學習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習的主體變成了學生自己,但這并不意味著老師不重要了。反而老師更加重要了,此時老師正作為一個“幕后主使”的身份在引導著學生的學習。每一次的小組分組學習,學生的學習進度應該達到哪里,學習的深入要達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是“幕后主使”老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分組不是盲目的,老師應該從學生的學習程度著手,不能為了學習分組而分組,而應該為了學習而分組。教學目標并不是老師考慮的唯一問題,教學效果更是老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學習和教學都不是盲目的,對老師而言,有明確的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對學生而言積極配合組員積極參加討論和學習。俗話說理越辯越明,小組學習的方式就類似這種道理。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交換自己的理解,達到學習不僅輸入也輸出的效果。以高中生物課堂為例,在老師教學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的“細胞的基本結構”時,老師可以把小組里的不同學生比喻成不同的細胞結構,讓學生自己根據知識對自己所扮演的結構進行闡述。
(二)改變學習方式提高課堂學習氛圍
小組合作學習一大好處就是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改變沉悶的學習氛圍。比如采取小組分組討論的形式可以鼓勵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積極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還比如分組競賽的方式更是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的“血糖平衡調節”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挑選自己的角色,比如A學生是“血糖”,B學生是“胰島B細胞”等等,讓學生自己快速描述“自己”的生理反應會導致下一個細胞如何反應,依次接力地描述血糖平衡調節的過程[1]。這樣快樂的學習方式大大提高了高中生物課堂的效率。
(三)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注意的問題
好的方法并不代表沒有任何缺點,小組合作學習也是如此。比如在小組一起完成小組任務時,可能會有學生偷懶不去學習,等待小組其他成員的答案。這時候應該充分利用小組長的作用,對組內成員進行監督和計分評比,避免有些學生在小組任務中無作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利用課堂時間明確分組情況和討論確定學習內容很浪費時間,所以老師應該注意小組分組的形式以及討論的形式的確定等問題應該在課堂前就確定下來,不要在課堂上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
二、高中生物課堂巧用分組學習形式
如果采用小組分組的形式教學,在教學之前老師在自己的備課過程中考慮清楚采用的分組方式,以及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等[2]。生物老師在教學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這一節課的時候就可以順應學生的認知順序,利用對已經學習的“生長素對植物生長最適濃度”為基礎學習“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特點”這一知識點。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較好地掌握知識。在分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總結知識、展示成果的能力,讓學生預習課本并結合其他材料所給的案例,分析推導生長素有哪些生理作用,并向大家展示推導結果及其思維過程。還比如在進行相關實驗的時候,小組成員可以預測實驗結果,互相討論,然后在實驗過程中分工明確地進行實驗。比如選定一人作為實驗的主要操作者,另加一名在旁邊幫忙的人,同時不要忘了找一個負責觀察實驗現象以及一位及時記錄實驗現象和結果的人。實驗后學生對實驗數據以及結果進行分析,并結合試驗前的討論,分析推理過程中的誤區以及易錯點。最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學習效果以及心得體會。
總之,尤其現在課改的推行,更加要求老師找到一個合適高效的教學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只是在課堂上照本宣科,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是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方式,應該有更多的老師去嘗試,也應該有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中,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總結知識能力、團結合作能力、交流表能力等等都會大幅度地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是高中生物課堂的基石,是每個高中生物老師都應該嘗試的一種方法。
參考文獻:
[1]劉東梅.討論式合作學習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實踐[J].赤子(中旬),2013(12):199.
[2]趙鵬程.新課改背景下生物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J].學周刊,2014(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