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摘 要】中國戲曲是傳統的戲劇形式,集表演藝術、時刻藝術、民族歌舞劇藝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在諸多方面影響著中國歌劇的發展,中國歌劇在音樂唱腔、表現手法、演唱及表演等方面汲取了中國戲曲的精華。中國歌劇在走民族化的道路上,體現出民族戲曲的特有風格,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歌劇體系,符合中國廣大觀眾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中國歌劇;戲曲因素;發展需求
中圖分類號:J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0-0020-01
一、中國歌劇對戲曲音樂因素的吸收
(一)中國歌劇對戲曲音樂素材的吸收
首先是唱腔音樂方面,戲劇的唱腔為歌劇提供了豐富的音樂素材。戲曲音樂中涵蓋了古典戲曲、歌舞音樂、民歌、民族器樂曲、曲藝音樂等音樂門類,種類繁多,特點鮮明,具有特定的地方語言和唱腔系統,凝聚著世代人民集體智慧,反映大眾的審美情趣,成為中國歌劇音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其次是唱腔形式方面,戲曲唱腔擁有獨特的表現手法,拖腔在其唱腔中多表現人物的情緒,在演唱時多為字音尾音的延長,使旋律聽上去委婉、悠長,以此來增強音樂的表現力,感悟出人物的心境和情感。又如甩腔也常用語戲曲中,在唱段中或是結尾處運用,在原位上加花旋律,讓聲音上下流動。第三是地方性音樂特色方面,作曲家在創作歌劇音樂時,受到戲劇地方性特點的很大影響,適當地采用地方戲曲音調,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中國歌劇對戲曲音樂表現手法的吸收
一是戲曲的板式,戲曲的板式變化多樣,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現人物的情感起伏,通常情況下一首唱腔中會出現多種多樣的板式,歌劇的創作中也常被運用。《竇娥冤》中[倚門望]的板式就充分體現了板式特點,其結構為:叫板--慢板--二六--散板--二六-散板--流水-垛板—散板,我們不難看出,戲曲板式的多樣化。二是幫腔,它作為民間戲曲音樂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在川劇、湘劇中被廣泛應用,不僅可以定調、轉調,還可以幫助歌者表達人物心聲,烘托氣氛,還可以作為第三者的口吻起到間離效果,這種手法在我國歌劇的創作中得到很好的運用,如歌劇《江姐》這部作品中,在江姐知道丈夫已經犧牲的消息后,心情十分的悲痛,但是為了在雙槍老太婆面前掩飾這種悲痛的情緒,便用伴唱幫腔的形式來體現和描述江姐的心情。三是道白互現,是表達人物情感的重要藝術手段,戲曲中的誦詠、道白交替出現,在歌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如歌劇《白毛女》中運用了歌唱來敘述劇中事件的發生,用歌唱的形式去介紹劇情,在其他人物楊白勞、黃世仁等出場時也用相同的表現手法。四是敘唱,在戲曲中敘唱是該怎么唱就怎么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這種演唱原則也被運用在歌劇的敘事中,如《洪湖赤衛隊》這部作品中,韓英在獄中和母親一同回憶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過程,在這部分的表達中就采用了敘唱的手法。
二、中國歌劇對戲曲演唱及表演因素的吸收
(一)中國歌劇對戲曲演唱藝術的吸收
中國戲曲的傳統民族唱法對中國歌劇的演唱有著深遠的影響。早期中國歌劇的歌唱家們都是以美聲唱法為主,他們為了更好地體現中國歌劇的風格特點,便開始學習戲曲的演唱方法,以此來更好地體現傳統音樂藝術。在咬字方面,要求字正腔圓,要注重字音情感的變化;在用氣方面,唱要一條線,不要一大片,要求氣沉丹田,注意氣息支撐;情感方面要聲情并茂,唱情是中國傳統戲曲的聲樂精髓,要注重以“情”為重的美學原則。
(二)中國歌劇演唱的多元化與戲曲的關系
一是以戲曲演唱方法為主的基礎上,對其它唱法的吸收。戲曲是民族唱法的一種,另外還有曲藝和民歌,中國歌劇的唱法汲取了這三種唱法的精髓,還借鑒了西洋美聲唱法的優良成果。二是以美聲唱法為主的基礎上,對其它唱法的吸收。美聲唱法有著強大的藝術魅力,音域寬廣、重視呼吸、聲區統一,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江姐》這部歌劇中,就很好地吸收了西洋歌劇中的精華,采用美聲唱法的技巧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中國歌劇表演對戲曲表演藝術的吸收
首先是中國歌劇對中國戲曲中唱念做打的吸收,戲曲表演講究色彩、動作、聲樂、線條等形式的創造,這種審美觀同樣制約著我國歌劇表演藝術的發展,在《竇娥冤》“托夢”的情節中,竇娥的表現就充分顯示了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唱念做打的技巧。其次是中國歌劇對中國戲曲無實物表演的吸收,這種表演形式也被稱為情景藝術,在《白毛女》這部歌劇第三幕中,喜兒從黃家逃出,在漆黑的夜中,荒郊野外里發現一條河擋住去路,這時候演員就是通過無實物表演來體現當時的情景,以此來體現出客觀的景物。
三、吸收中國戲曲精華是中國歌劇發展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我國經濟實現穩定增長,國人對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對精神文明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中國歌劇成為提高精神文明素養的重要精神食量。中國歌劇從誕生就形成了多元化的藝術品格,受到中國戲曲的影響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要創造出中國特色,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歌劇,需要積極汲取戲曲的文化精髓。現階段中國歌劇的發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它必須有自己的準確定位,要與民族風格緊密聯系,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相融合,適合中國民眾的審美情趣和心態。
參考文獻:
[1]李強著.中西戲劇文化交流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