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碧芬
摘 要:從21世紀以來,電子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將社會帶入了"互聯網+"的時代,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教師也在教學中積極采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過程的優化。但是,從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能夠看到,存在部分教師不知道如何在該形式下進行教學的改革。基于此,筆者提出"利用即時通訊,做好課前準備""利用微課教學,做好重點突破""利用網絡視頻,構建虛擬實驗室"等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高中化學課程的策略,希望能夠為其他一線的高中化學教師提供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化學;即時通訊;微課教學;思維導圖
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現代教育教學的改革提供了方向,也豐富了教師進行教學的手段,在當前的高中化學課程教學中,教師也積極地將網絡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相融合,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利用即時通訊,做好課前準備
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即時通訊平臺,在進行高中化學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即時通訊技術來開展教學活動,做好課前準備。
例如,在進行《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前,教師根據本節課教材中所安排的內容,布置“預習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過程”“預習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和原子核的組成”等預習作業,并通過微信等即時通訊平臺傳送給學生,使學生及家長能夠在同一時間得到本節課的預習作業。之后,學生根據教師所布置的“預習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過程”“預習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和原子核的組成”等作業,進行《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本節課的預習,并在預習作業完成之后,通過原渠道上傳給教師,使教師能夠在布置預習作業的當天就得到來自學生作業的反饋,了解學生對《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這節課的預習情況。緊接著,教師根據學生對這節課的預習情況,對教學計劃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從而提高《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這節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利用即時通訊平臺進行作業的發布,能夠有效地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促進教師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根據當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提高教學計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難看出,在進行高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即時通訊平臺,能夠有效地做好課前準備。
二、利用微課教學,做好重點突破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微課形式進行教學,能夠做好化學重點知識的突破。
例如,在進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這節課的教學前,教師可以根據高中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教材中所安排的內容,研析出“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的教學重點內容。之后,教師根據“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這個教學重點進行微課視頻的制作,并將微課的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緊接著教師將制作好的“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微課視頻上傳到公共空間當中,引導學生在正式上課之前對“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微課視頻進行觀看,從而使學生對《化學反應中的能量》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內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在教師進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這節課的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微課視頻進行重復觀看,使學生在反復觀看中解決課堂中遺留下來的問題,并深化對“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知識內容的理解,提高對“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知識的記憶。顯而易見,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進行高中化學知識的教學,教師能夠利用微課的形式進行重點知識的教學,實現重點知識教學的突破。
三、利用網絡視頻,構建虛擬實驗室
在高中化學實驗當中,有許多實驗是當前學生不能夠通過親身參與的形式來完成的,這時教師使用網絡視頻資源進行虛擬實驗室的構建,能夠在不降低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進行《化學反應限度、化學反應中熱量變化探究》這個化學實驗的教學中,由于當前高中生化學實驗室操作技能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化學反應限度、化學反應中熱量變化探究》這個實驗。如果教師采用傳統講述式的教學方式進行《化學反應限度、化學反應中熱量變化探究》這個實驗的教學,那么學生會由于沒有趣味性而喪失進行該實驗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降低《化學反應限度、化學反應中熱量變化探究》實驗的教學效率。而如果教師利用網絡中現有的《化學反應限度、化學反應中熱量變化探究》實驗視頻進行教學,那么能夠使學生在直觀的實驗操作過程中了解《化學反應限度、化學反應中熱量變化探究》這個實驗的流程,深化對該實驗的認知,從而實現高效的實驗教學效果。不難看出,在進行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網絡教學視頻構建虛擬實驗室,使學生在直觀的實驗流程中,了解進行實驗的具體操作方式,從而在不降低實驗學習興趣的前提下,主動進行化學實驗的學習。
四、利用思維導圖,構建化學體系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利用電子軟件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能夠簡化傳統手繪式構建思維導圖的時間,使學生在構建化學體系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進行《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軟件進行本節課框架的構建。教師引導學生使用office word或者專業的思維導圖構圖軟件,對“硫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和應用”“常見硫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之間轉化的條件和方法”“硫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在生產中的應用以及其對環境的影響”“SO32-、SO42-等離子的檢驗方法”等知識進行整理,并構建不同知識與“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這個主題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在構建聯系的過程中,理清《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這節課的重點知識,深化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的認知,實現高中化學有關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等知識體系的構建。同時,相對于傳統手繪式的思維導圖構建方法,教師使用office word或者專業的思維導圖構圖軟件進行《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這節課框架的構建,還能夠隨時進行思維導圖上細節的改動,從而提高構建思維導圖的效率。顯然,在進行高中化學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office word或者專業的思維導圖構圖軟件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能夠使學生在節省構圖時間的過程中,實現化學體系的構建。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是最早的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形式,在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多樣呈現形式進行教學,提高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使用視頻播放器,播放有關海水中主要元素介紹的視頻,使學生在課堂的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化學課堂之中,并從視頻中更好地與《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這節課的知識進行銜接。之后,教師利用PPT當中的圖片展示功能,將《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這節課的基本框架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中對《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這節課的基本內容有一個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課堂的節奏。緊接著,教師使用圖表的形式展示海水中的主要元素表,使學生對海水中的主要元素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并且從該表格中引入本節課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等知識的教學。在之后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對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等內容進行講解,并結合例題深化學生對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等知識的認知。顯而易見,在進行高中化學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實現高效的高中化學課堂構建。
總之,信息技術對化學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線的化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地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設計當中,提高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博科.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構建高中化學互動式課堂[J].知識窗(教師版),2018(08):64.
[2]楊國英,馮文俊,莊陽彬.“互聯網+”下高中化學微課開發與應用的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5):111-113.
[3]唐松.依托“互聯網+教育”背景 促進高中化學師生有效對話[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7(3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