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芬
【摘 要】1731年法國人馬若瑟改譯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揭開了中國戲劇外譯的序幕,西方漢學家及戲劇翻譯在數百年的移譯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于劇本選擇、翻譯技巧、文化意識等等方面都有強烈的西方意識本文試從文本和理論兩個角度闡釋西方視角的定義和概念,以期對中國典籍外譯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戲劇外譯;文化意識;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2-0030-01
一、西方視角的概念及應用
戲劇翻譯是翻譯的一種特別表現形式,不僅涉及源語-目的語的意義對等,還涉及到文化內涵、文化概念及文化信息的輸入等。文化翻譯論的代表人物蘇珊·巴薩奈特屢次強調戲劇翻譯的難度及可行性:“戲劇翻譯是翻譯領域研究問題最多,最容易受到忽視的領域之一。”她用“迷宮”一詞來評價當前的戲劇翻譯,充分說明了戲劇翻譯的困難度和復雜性。具體說來,“它主要表現在戲劇翻譯概念的混淆糾葛、可讀性(readability)與可表演性(performability)之間的矛盾、文化同化(acculturation)與原文文化特征忠實傳遞之間的沖突。”(趙征軍:2013)一般情況而言,文學翻譯涉及從源語-目的語的單一語言文化系統,通過解釋和說明就可以厘清文字之間轉換的單一符號系統中所產生的大部分“意義模糊”現象;而戲劇翻譯面臨的問題則復雜得多。
首先,戲劇翻譯要求譯者對戲劇不僅僅對劇目本身有深入的了解,同時對其所涵蓋的大量的“副文本”和時代及劇情背景能夠恰如其分的進行轉碼。其次,戲劇作為舞臺表演藝術,有強烈的表演力和張力,而翻譯的質量直接關系觀眾對劇情的解讀和欣賞,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滿足舞美效果的要求,譯者多采用摘譯、選譯甚至改譯的方法,如馬若瑟翻譯《趙氏孤兒》只譯出了賓白,而省略了唱詞和詩白,在譯名上也不甚統一,伏爾泰于1785年將《趙氏孤兒》譯為《中國孤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定的混淆。
19世紀以來,西方對中國戲劇的翻譯不斷增多,巴贊于1838年編撰《中國戲曲選》收錄了包括《竇娥冤》等多部作品。進入20世紀,西方對中國傳統戲劇的移譯從好奇性轉向對文化內涵的解讀和求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經濟凋敝的歐洲經歷文化幻滅、文化自棄、文化荒原的階段,急需外來文化“修正”和“填充”,中國戲劇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歐洲文化的“啟蒙者”。如艾克頓英譯《牡丹亭》選段之《春香鬧學》,張心滄選譯《牡丹亭》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艾克頓曾游歷中國多年,并與京劇名家相交甚篤,深諳中國文化;而張心滄教授為英籍華人,對戲劇的認識入木三分,他們的翻譯代表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發展。
二、西方意識與東方戲劇翻譯傳入
塔拉·約翰遜在《文化適應: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中所提到的,“文化適應是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的群體在不斷地進行第一手接觸時所產生的文化特征的交流;任何一個群體或兩個群體的原始文化模式都可能改變,但這些群體仍然不同”。我們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與滲透都是一種變量,其隨著文化間的互動與融合,文化內容的特征、習俗和關注點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接觸過程中,弱勢文化的特點會受到壓制甚至消弭,從而成為強勢文化的附庸。埃文·佐哈兒的多元系統論也對我們在進行文化傳播中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西方文學及戲劇研究者如白之、張心滄、宇文所安等所翻譯的作品已經成為經典,而中國本土所翻譯的作品若想得到西方主流思想界的認可還需要時間和以及文學及戲劇評論家的推介。呂世生(2013:83)從“忠實理念的歷史局限性”“戲劇文本翻譯的獨特性”和“中西兩種翻譯實踐的比較”,三個方面對對中國戲劇外譯的雙重制約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中國本土的翻譯理論重視“忠實”“契合”等,在戲劇翻譯上也采用相同的策略。而西方在戲劇翻譯上則以“靈活性”和“接受性”等為指導原則,強調“以觀眾為中心”,重視觀眾對劇本的理解和文本的接受程度。
自熊式一翻譯的《王寶釧》以來,楊憲益,戴乃迭翻譯的《關漢卿戲劇選》,到中國戲劇文化走出去的《中國京劇百部經典外譯系列叢書計劃》,中國在戲劇外譯方面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對所出版的文庫之內容體例、劇本照片、戲劇知識等加以重新編排和調整,使讀者對京劇文化有著更明晰的認識。
總而言之,作為念詞、唱白、唱腔、舞美藝術及舞臺表演為一體的戲劇藝術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而將這一瑰寶向海外傳播,不僅能夠促使我們將傳統文化進行重新整理和整合,更能夠使更多的海外華人及戲劇研究人士進一步的挖掘其蘊含的文化意義;我們在進行文化輸出的過程中,要先對西方文化屆廣泛傳播的譯本進行深入研究,研究其文體、編排規律及策略、翻譯原則;其次要研究讀者,對讀者群體、閱讀偏好、閱讀策略等方面進行細化及量化考核;然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適合外譯的戲劇進行篩選,對劇本進行合理的重新編排和重新結構,使其更好的適應讀者和市場的雙重需求,這樣才能實現外譯戲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征軍.中國戲劇典籍譯介研究--以《牡丹亭》的英譯與傳播為中心[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2]M.Tara Ed. Accultur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ies.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1.
[3]呂世生.18世紀以來“走出去”的中國文學翻譯改寫模式[J].中國翻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