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作為黨領導的教育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校教師作為高校的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細胞",全面提升高校教師法治思維,對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高校依法治理,保護師生合法權益,促進高校優質、高效、和諧、幸福 發展,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與實踐意義。綜上,本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依法治校、立德樹人、法治教育等角度思考高校教師強化法治思維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法治思維;依法治校;立德樹人
高校作為黨領導的教育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②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而高校教師作為高校的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細胞”,全面提升高校教師法治思維,對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高校依法治理,保護師生合法權益,促進高校優質、高效、和諧、幸福發展,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與實踐意義。綜上,本文從將從依法治校、立德樹人、法治教育等角度思考高校教師強化法治思維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與實踐意義。
一、依法治校呼喚高校教師不斷強化自身法治思維,進而推進學校治理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
改革開飯以來,我國不斷完善教育領域的立法工作,涉及高校治理的法律法規已頒布多部,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教育部也于2012年11月出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要求學校要牢固樹立依法辦事、尊重章程、法律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與這些法律法規相適應的便是學校治理的法治化、規范化、體系化。僅從目前我國頒布的法律法規的角度看,我國似乎已經走上了依法治校的道路。③然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做出了頂層設計,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④因此,依法治校的核心也應該隨之而賦予新內涵。
所謂依法治校,就是指國家在各個層面的學校治理中,通過法律手段指導和規制治理學校的行為,以法律手段認可學校作為獨立法人的主體資格,以法律手段使學校的行為和學校的其他活動都能夠在法治要求下有序實施和開展。因此,強化高校教師法治思維,有利于增強高校教師的“主人翁”意識,促進其積極參與到學校各個層面依法治理中去,從“觀眾”轉變為“參與人”。全體教師有序參與到學校依法治理中,一方面,加強了學校內部監督工作,讓學校的“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另一方面,作為“參與人”的教師,隨著自身法治思維的不斷增強,也能在參與學校依法治理過程中,不斷促進學校管理的法治化、規范化、制度化。簡言之,依法治校呼喚具有較高法治思維的教師參與其中。
二、高校教師強化法治思維有利于高校營造風清氣正的立德樹人環境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目標,根據十九大的安排,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將迅速在全國推開,巡視監督、派駐監督、國家監察三個全覆蓋將逐步實現。這些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深化依法治國的實踐,尤其是在國家層面的立法工作必須抓緊落實,通過建立與完善國家監察法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規,強化黨的自我監督和群眾監督,讓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有機統一,讓黨紀國法的合力推進反腐倡廉,形成科學、有效的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格局,讓人民用法律來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從嚴治黨法治化、程序化、制度化。⑤
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并將“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監察法》第15條)納入其監察范圍,從立法層面解決了《行政監察法》監督范圍過窄的問題。自此,從法治層面實現了對公辦高校中從事管理工作或者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的有效監督、管理。在《監察法》的要求下,高校教師,尤其是其中擔任或兼任行政職務、從事相關公務活動的人員,必須強化自身法治思維,加強相關法律文件的學習。一方面,高校教師加強法律學習,避免了自身因為不懂法而犯法情況的出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好依法開展相關工作,在規范學校依法管理的同時,合法、合理規避不必要的法律風險,用法律和制度扎緊學校“公權力”的籠子,降低學校管理層發生職務犯罪的風險,為高校營造風清氣正的立德樹人環境奠定了法治基礎。
三、高校教師強化法治思維有利于促進我國法治教育和學生工作邁向新臺階
加強法治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這就需要我們高校教師不斷深化自身的法治思維、法治觀念,否則就無法切實推進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法治教育發展。高校中的法治教育工作不僅是思想政治課或法學專業課教師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應是全體高校教師共同思考的問題。一方面,高校教師自身言行能否為學生做出良好的表率,能否以個人法治思維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社會行為;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法治思維在社會生活中日益重要,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加強法律學習,提高相關問題的處理能力,切實保護好學生的合法權益,某種意義上,教師就是處理學生面臨法律問題重要力量之一。
對于高校學生工作而已,教師積極融入法治思維,有利于幫助學生更清晰地了解掌握各種方針政策,利用這些法律規定作為指導,積極對學生展開法治教育,提高學生的行為處事能力,并且提升高校學生管理的管理水平,幫助高校更好地規范大學生管理工作,實現真正的管理規范化、合法化以及制度化。我國針對大學生管理提出的相關規章制度,充分將大學生管理推向法治化,并且為其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作為保障。高校管理本身就是建立在法治社會的前提下,通過法治思維的融入正確認識高校學生管理的目的。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法治思維,幫助其正確利用法律管理的方式對待學生問題,對學生的各種問題仔細分析,樹立正確的高校學生管理理念,培養學生正確的法律意識,真正做到高校學生管理的法治化。
四、結語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作為科學完整的一套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理論的創新性、宏觀的戰略性、鮮活的實踐性、嚴密的辯證性和鮮明的人民性。⑥將法治思維運用于高校的日常工作之中,便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高校教師要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和行動,在依法治校的實踐中不斷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為譜寫新時代高校法治工作新篇章,為哺育民族的明天與希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注釋
① 參見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學校黨委工作要點》(武漢鐵院黨發〔2018〕8號),第1頁。
② 趙樂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落實黨的十九大全面從嚴治黨戰略部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工作報告》,載《人民日報》2018年2月13日第2版。
③ 關保英:《依法治校:價值、內容與實現路徑》,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年第2期,第38頁。
④ 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載《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第1版。
⑤ 陳正用:《深化依法治國譜寫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新篇章》,求是網http://www.qstheory.cn/laigao/2017-10/27/c_1121868390.htm ,最后訪問時間2018年10月15日。
⑥ 蔣文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時代特征》,載《學習時報》2017年06月3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