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教育者經常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錯誤認知,運用認知心理學理論有助于教育者提前發現、正確分析并有效解決這些認知心理問題,幫助受教育者建立正確的認知體系。認知心理學的應用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認知心理學;心理認知問題;認知結構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認知碰撞的過程,是新舊認知相互融合并最終實現認知平衡的過程。當對新信息的輸入、編碼及記憶,即認知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時,受教育者都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或持有錯誤認知。因此,研究并應用認知心理學理論有助于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不足的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認知心理問題
認知心理影響行為,反之,行為反應認知心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認知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厭惡心理
部分受教育者出于升學或晉升目的被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定的主動性。部分思想政治內容相對抽象,對于認知能力不足或相關認知結構不完善的受教育者有一定難度,而部分教育者采取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無法激起受教育者興趣。 壓力下,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產生了厭惡情緒。
第二、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排斥心理
受功利主義影響,部分受教育者認為某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未能與社會發展同步,無法滿足個人發展需求,對思想政治教育全盤否定,先入為主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無用,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排斥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認知心理問題的分析
用認知心理學知識分析以上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心理預期
現代認知心理學以信息加工心理學為代表,把人認識事物的心理過程看作是對信息進形接受、存儲、處理和傳輸的過程。信息加工過程分為八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心理預期階段或動機階段,在這一階段,當教育者沒能通過多變靈活的教學手段和豐富多彩的現實案例激發出教育對象的心理預期時,受教育對象就無法完成信息的同化過程,即將外部知識納入頭腦中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
第二、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正確的社會認知
在與社會心理學相互滲透的過程中,認知過程又被分為了自然認知和社會認知。社會認知是指個體在社會環境中對自我、他人或群體的行為進行感知、判斷和評價以作進一步反應的過程,高層次的體現就是個人的價值觀或思維模式。同時態度、情緒和情緒對社會認知也有很大的影響,進而影響信息結構的強弱。因此,當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正確社會認知時就會產生排斥心理,進而阻礙思想政治信息的輸入。
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認知心理問題的解決
第一、完善信息加工過程的心理預期階段或動機階段
興趣和外部刺激能夠使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心理預期或動機。人們通常會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或事感興趣,或是與自己原有知識體系密切相關的內容感興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習案例要與當代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要讓受教育者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務于實踐的,是能夠轉化為一種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進而讓受教育者對未來的學習形成一種心理預期。此外,教育者要注意激活受教育者原有知識體系中與新信息相關的部分,使新信息順利完成信息同化階段。
第二、改造并完善教育對象的認知結構
1、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在理解和輸入新信息時需要與原有信息或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對新信息的解碼和編碼更依賴已有的信息框架,輸入信息必須與原有信息圖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處理過程。因此,原有信息圖示,即認識事物的認知結構對思想政治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原有認知結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認識是正確的,那么對新信息吸收后形成的新認識就是正確的,反之就會出現偏差。
2、人的認知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優化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如果發現受教育者的認知結構缺少相應的認知基礎,無法實現認知的同化時,即將新信息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可以從教育對象原有具體知識出發,引導其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新的認知。另一方面,也可啟發受教育者調動原有認知結構的順化功能,即調動調整原有的認知結構以配合接納新的認知。
3、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及時把握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及方法的選擇性,調整教學,盡可能排除難度過大的思想內容。在受教育者接受新信息后,教育者要注意通過反饋了解受教育者是否就新的理論知識產生了記憶,并在新知識鞏固階段,通過組織有效的練習幫助受教育者將思想政治理論轉化為一種思維能力,最后結合當前社會問題將理論知識最終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實現其構建改造認知結構的目標。
認知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心理認知問題存在緊密聯系,要求教育者必須充分利用認知心理學理論幫助教育對象構建和改造認知結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同時,認知心理學理論也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預見性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于杰.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 學,2011.
[2]葉浩生.心理學通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孔祥琨(1989.3-)女,黑龍江省雙城市,碩士,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