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云
摘 要:"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的創新理念給教育領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推動著教育理念、教學資源、教學模式的逐步變化.本文主要闡述了"互聯網 +"在汽車電器課程教學改革的應用研究,主要從"互聯網 +" 在汽車電器課程教學改革中的融合,應用,考核評價體系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的。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改革;應用研究
1 “互聯網 +” 在課程教學中的優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新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越來越多,特別是在汽車電器設備上的應用,使得汽車電器設備構造越來越復雜,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而“互聯網 +”的出現,讓教學形式更多樣,教學內容更加直觀、豐富多彩,也就使得《汽車電器與電子系統診斷與修復》課程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式多樣,動畫多樣,更方便學生的理解。如在組織 “汽車發電機的工作原理” 教學時,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模式,被動的讓學生接受知識,往往教師在上面講半天學生還是沒聽懂的狀態,導致部分學生跟不是教學內容、聽不懂授課內容,這個內容沒有聽懂就會影響到后面知識的學習,但如果借助3D動畫把汽車發電機做成動畫,分解發電機的動畫,結構關系、工作原理等按邏輯順序來進行演示,這樣清晰、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而且學生可以用手機隨時隨地的進行觀看,反復觀看,這樣再難的知識點也可以消化吸收了,也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互聯網 +” 融入課程教學中主要是為了師生互動,共同參與,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隨著“互聯網 +”網絡的發展,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職業教育,逼著職業教育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在汽車電器課程教學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在組織汽車前照燈故障檢修的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故障現象,下發汽車前照燈學習任務單,學生查閱資料,對前照燈的知識理解后,各小組自行在汽車多功能試驗平臺上進行前照燈故障檢修的模擬仿真操作,如果操作錯誤,該前照燈故障檢修系統就會停止工作且提示學生出現錯誤,直到學生重新操作將故障排除為止。這樣的操作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好勝心理,把知識點的學習轉換模擬跟玩小游戲一樣,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為后續前照燈實車排故夯實了基礎。學生通過模擬 “操作—提示—探究—操作—排故” 的學習過程,提高了學生的探索能力,理解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在學生模擬操作的過程中,巡回指導,觀察學生,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這樣師生互動,共同參與,提高了學習效率。
“互聯網 +” 融入課程教學中為學習者提供了多樣化、個性化、便捷、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只要有電腦或其它智能設備連接互聯網,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自主參與汽車電器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限制,而且只要想學愿意學,可以反復的觀看,直到理解學懂學透。“互聯網 +” 融入課程教學中在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 海量的學習資源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冗余資源,因而要求學生除增加自身甄別能力外,還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升信息收集、 處理能力,引導學生獲得有益的知識。
2 “互聯網 +”在汽車電器課程教學改革中的融合
“互聯網 +” 汽車電器課程教學交互平臺是以網絡課程為核心,充分地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汽車電器課程網絡學習平臺上建立了《汽車電器與電子系統診斷與修復》 精品共享資源課程,該資源課程涵蓋了課程標準、 基本資源庫、 拓展資源庫、 教學課件、 教學原創視頻及轉載視頻、 作業習題以及與學生互動的簽到、投票、搶答、測驗、布置任務、討論、在線課程、直播等、在線考試、學生評價等整個教學環節。授課教師可以利用該平臺進行汽車電器課程得建設、 維護、 知識更新,結合教學對象組織多元化互動教學并實施教學效果評價;個體學習者利用該平臺可自行登錄課程網站,進行汽車電器相關課程的自主學習、 技能培訓、 知識拓展、 能力測試、 學習探究及經驗分享等,也可查閱教學資料、 查看學習記錄、 進入討論區發言交流,從而打破了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局限性,實現資源共享。
3 “互聯網 +”在汽車電器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為便捷個體學習自主選擇性學習,我們對《汽車電器與電子系統診斷與修復》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和重構,將以前的大的知識點進行分解,分解成一個個的小知識點,且將知識點中的重點、難點部分制作成可以反復學習的課件、微課,需要動手操作的部分制作成視頻,同時將理論學習的知識基技能訓練設置為闖關游戲和能力測試,形成了適合于移動端學習的 “云” 資源庫。該資源庫完全滿足了學習者在手機移動端的學習,同時也能讓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該系統會對學生的學習時間、 學習效果等進行每次的記錄、 統計和分析,這樣即方便了學生學習,也方便了教師實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為《汽車電器與電子系統診斷與修復》 課程創建 “云”課程,學生通過移動端的 APP 進入到“云”課程中,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線上課程學習,在互動學習板塊中可以參加課程知識的解疑、 探究、 測試等活動。教師在 “云” 課程中可以實現學生開課前的發布討論、發布預習知識點,發布簽到等,也可以對于這個設備少學生多的課程,教師可以利用“云” 課程中網絡直播,面對其名下的所有教學班級的學生進行現場直播,讓實操時看不到的同學可以通過“云”課堂看清楚操作,同時其他沒有參與到課堂上的同學也能進行收看和評價,這樣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云” 課程能夠為教師記錄每個學生每次的學習行為,并能夠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指導,儲存教學互動中各類基礎數據,為教學評價提供大數據。“云” 資源庫和 “云” 課程實現了師生之間的高效互動、隨時隨地的交流,激發了學生在移動終端上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
“互聯網 +” 教學分為線上教學模式和線下交互學習模式,兩者各有優勢與不足。我們在借鑒各自優勢的基礎上,設計了 “線上教學與線下自主學習” 相結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即課前準備學習階段,各學習小組在教學交互平臺上查閱“云” 資源庫,進入 “云” 課程中了解本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初步完成對知識的學習、 掌握;課中深度學習階段,教師先根據學生課前準備學習階段的學習情況對學習效果進行測評,再根據測評結果有針對性開展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主導” 的探究式互動交流,讓教師更好地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予以個別指導;課后拓展性學習階段,在鞏固已知知識、 應會能力基礎上,以典型案例組織探究式教學,用于拓寬學生知識面、 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翻轉課堂教學變革了師生之間的地位關系和職責分配,教師實現對所教知識的提煉更新,學生實現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 靈活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 “互聯網 +”在汽車電器課程教學改革中的考核評價體系
“互聯網 +”在《汽車電器與電子系統診斷與修復》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除課時完成情況和學生評教分值外,更要關注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關注對學生個性化學習指導,關注學生學會選擇、學會自主等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應將其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中,關注學生是否具備查找所需信息和知識的能力,是否學會在學習共同體中交流、分享,是否能夠將所有知識加以靈活運用,是否初步具備知識創造的能力。通過對 “大數據” 分析,幫助學生制訂、 完善學習計劃,增強學習經驗的積累,最終提升自主學習和共同學習能力。完善“互聯網 +”在《汽車電器與電子系統診斷與修復》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還要不斷努力,也需教育專家及一線教師共同努力,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海,蔡英鳳.“汽車電器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匯》,2014(19):73-74
[2] 劉立云等. "互聯網+"時代下多元混合教學模式應用研究 ——以超星學習通在《C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為例[J]. 創新探索,2017,(27-30).
[3]郝敏釵,喬振民. “互聯網 +” 教育背景下職業院校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