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村鎮銀行作為普惠金融產物,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機構,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將影響到解決“三農”問題效果。為此,本文以山西為樣本,從普惠性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出發,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綜合評價,得出規模大、成立時間較早、信貸產品多說明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好。
【關鍵詞】村鎮銀行;因子分析;可持續發展;山西
一、山西省村鎮銀行發展的基本情況
1.發展規模
山西省村鎮銀行發展較快,截至2017年年末,山西省村鎮銀行成立家數達到69家,增長了近35倍;營業網點、從業人員數分別增長了近34倍和42倍,保持了超高的增長速度,村鎮銀行在相互幫扶與競爭中不斷進步,為山西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注冊資本
《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對村鎮銀行注冊資本的最低額進行了規定,其中在縣(市)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得低于300萬元人民幣;在鄉(鎮)設立的村鎮銀行,其注冊資本不得低于100萬元人民幣。山西省97.1%的村鎮銀行注冊資本遠遠高于該值,隨著村鎮銀行增資擴股,注冊資本額也在逐步增加。
3.地域分布
從村鎮銀行注冊地址看,主要集中在縣(市)或區。截至2017年12月末,涵蓋了11個地市,不僅助力縣域經濟發展,也為轄內農村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山西省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選取及數據提取
1.指標選取
根據村鎮銀行的普惠性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從服務便利性、產品創新、盈利能力和商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考慮,選取了12個指標對山西省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指標涉及機構總數、從業人員數量、ATM機臺數、存款余額、貸款余額、第一大客戶貸款比率、涉農貸款占比、信貸產品數量、核心資本充足率、凈息差、貸存比和凈資產利潤率。
2.數據提取
結合山西省村鎮銀行區域分布情況、成立時間先后情況、經營風險情況等,從69家村鎮銀行中選出11家具有代表性的機構作為本次可持續發展研究對象,本課題以調查表形式調研獲取原始數據,選用了2017年12月末相關數據,并使用SPSS對原始數據進行計算和圖表生成。
三、山西省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在因子分析前,先對各因子進行檢驗。而KMO檢驗和巴特里特球形檢驗(Bartlett Test)是進行因子分析的前提條件,用SPSS軟件檢驗后,KMO值約0.5,表明使用的指標變量間信息的重疊程度較高,Bartlett球形檢驗的Sig取值為0.002,低于0.05,否定相關矩陣的假設,表明指標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因此采用因子分析。
由碎石圖可以看出,第1個、第2個和第3個特征根的數值較大,第4個之后的特征根值較小,所以選前3個公因子即可。
通過相關系數矩陣R計算得到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可以看到前3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達到80.819%。因此選擇前3個因子足以描述清楚山西省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總體情況。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計算因子載荷矩陣,根據因子載荷矩陣可以說明各因子在各自變量上的荷載,對初始因子荷載進行方差最大旋轉,旋轉后的因子荷載矩陣如下:
由旋轉成份矩陣可以得出,主成分F1在X1(機構總數)X2(從業人員)X3(ATM臺數)X4(貸款余額)的變量上具有很大的荷載,其中反映村鎮銀行規模的X1、X2、X3、X4很顯著,將F1看做是規模因子。
主成分F2在X7(核心資本充足率)、X8(凈息差)的變量具有很大荷載,其中X8(凈息差)表現很顯著,因此將F2看做是盈利因子。
主成分F3在X6(信貸產品數量)、X9(凈資產利潤率)的變量具有較大荷載,其中X6(信貸產品數量)最為顯著,因此將F3看做是創新因子。
為計算山西省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狀況,設村鎮銀行發展水平的函數為F,按照各公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計算綜合統計量:
F=F1*46.532/80.819+F2*19.915/80.819+F3*14.372/80.819

從綜合排名情況看,山西省樣本中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由高到低的順序為:晉中地區F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運城地區K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長治地區C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朔州地區D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晉城地區G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晉中地區E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呂梁地區I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忻州地區H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臨汾地區J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陽泉地區B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大同地區A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晉中地區F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明顯高于其他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綜合結果與實際相一致。
山西省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結果如下:
1.規模大、成立時間較早的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排序第一的是晉中地區F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規模最大,成立時間較早的村鎮銀行。而可持續發展能力排序最后的是大同地區A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該機構成立時間最晚,規模最小,在機構總數、從業人員數上比晉中地區F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少六分之五。
2.凈息差高不代表村鎮銀行可持續經營能力更強。排名靠前的晉中地區F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長治地區C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凈息差分別為4.14%和3.61%,低于11家5.2%的平均值,排名靠后的臨汾地區J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忻州地區H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凈息差分別為5.61%和6.68%。從分析結果看,凈息差對村鎮銀行可持續經營的貢獻較小,不顯著。
3.信貸產品多可以更好地反映村鎮銀行可持續性的創新能力。運城地區K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長治地區C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晉城地區G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貸產品豐富,可持續發展能力排名處于前位。而大同地區A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陽泉地區B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忻州地區H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排名處于后位。村鎮銀行在發展業務的過程中,加大涉農領域的投入,還要更加注重信貸產品的創新,及風險可控的豐富的產品拓展市場,有助于提高村鎮銀可持續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嬌華. 金融排斥、農民金融發展權與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5.
[2]侯俊華,湯作華. 村鎮銀行的對策分析[J]. 農村經濟,2009(7): 71-72.
[3]李敏. 資金瓶頸與村鎮銀行研究 以浙江為例[J]. 農業經濟, 2011(1):83-85.
[4]王爽.基于AHP分析的黑龍江省村鎮銀行問題研究[D]. 東北農業大學,2016. [5] 陳玟羽. 村鎮銀行市場定位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 2013.
作者簡介:
胡曉媛(1984—),女,漢族,經濟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