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飛
摘 要:蛋雕,作為工藝雕刻領域中的另類藝術,在設計構思和創作技法上與其他門類的雕刻決然不同,每件作品都要經過多次失敗才能成功,所以每件作品也都是獨一無二的,近年來成為藝術收藏界的熱點。選擇蛋雕進入校本課程,不僅能豐富學生課外生活,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專注力,更有著對文化傳承的深遠歷史意義。
關鍵詞:蛋雕;校本課程;研究
一、蛋雕藝術現狀述評、蛋雕校本課程開發意義和價值
(一)蛋雕藝術評述
蛋雕藝術在中西方都有著幾百年的發展歷史,風格迥異要從中西文化的差異說起,中國和西方國家由于在歷史的發展歷程中有諸多的分歧與不同以及人們生活行為習慣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而中西蛋雕風格的差異,只是中西文化差異的折射。
俄國在十九世紀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時期,就有了“皇家復活蛋”系列產品,開啟裝飾蛋走進藝術品行列的道路,其豪華的表現風格,與民間彩繪蛋藝術相結合,形成今日歐美地區裝飾蛋之獨特風格與流行。
在中國蛋雕藝術多受限于手工制作,市場上的蛋雕精品更是鳳毛麟角。其中蛋雕大師劉會群,在鵪鶉蛋、鴯鹋蛋、鴕鳥蛋等蛋類的雕刻中,皆處于世界蛋雕藝術前列,首創“鴯鹋蛋動物題材絨毛精雕技法”等藝術形式,達前無古人之境,成為中外知名蛋雕藝術家。然而這樣的大師少之又少。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極低收入的蛋雕制作行業很少有新鮮血液的輸入,原有的蛋雕手工藝人也大都轉行做木雕、玉雕等經濟效益較好的相關行業,中國傳統蛋雕文化的前景令人擔憂,在注重文化保護的今天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二)蛋雕校本課程開發意義
蛋雕,作為工藝雕刻領域中的另類藝術,在設計構思和創作技法上與其他門類的雕刻截然不同,每件作品都要經過多次失敗才能成功,所以每件作品也都是獨一無二的,近年來成為藝術收藏界的熱點。選擇蛋雕進入校本課程,不僅能豐富學生課外生活,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專注力,更有著對文化傳承的深遠歷史意義。
(三)蛋雕校本課程價值
由于受蛋殼本身形體和材質脆薄的限制,蛋雕的設計與創作與別的雕刻截然不同。要求學生要有扎實的美術和雕刻功底,自始至終要保持心靜、手穩、下刀準。特別是在作品的關鍵處,稍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幾天來的用心之作也隨之化為烏有。由最初的激情創作,到最后的作品失敗,其中所經歷的興奮與沮喪,只有作者自己才能體會到。做蛋雕的過程如履薄冰,每一步都需全神貫注,但十之四五難以成功,然而這份磨礪是現代中國學生最需要經歷的過程,百煉才能成才,重在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蛋雕是一門集美術、書法、雕刻等多項技法于一體的藝術。適應學生不同性格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作用,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特長和個性的培養。
二、開發思路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校本教材的研發利用工作作為校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豐富學生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的課程。制定詳細、實用、可操作性強的教育特色學校創建工作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
三、實施目標、教材的研發與使用、創新點
(一)蛋雕校本課程目標
1.學生層面:讓學有特長的學生繼續發展特長,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和動力,并學會自我管理,初步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多元(差異)發展。
2.教師層面:通過對課程的開發、組織、實施和管理,轉變教育觀、課程觀和教學方式,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改善教師知識結構,培養一支“一專多能”型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師的自身專業化成長。
3.學校層面:建立并完善一套較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課程的設置模式,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課程文化和學校文化。
(二)教材的研發與使用
1.學校層面: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開發系列校本教材,并培訓教師使用好校本教材。更新教師的教育資源觀念,使教師真正成長為新課程改革中課程的設計者與資源的開發者。結合學生實際,師生齊動手,多角度編寫一批適合學生的校本閱讀教材,更好地建設學科教學教育資源庫,大面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班級層面: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則是教育的第一要務。于是我們嘗試著讓學生來編寫班本教材。確立典型,以點帶面。以美術組為核心,通過蛋雕、國畫等活動,帶動其他班級、年級的藝術實踐活動形成豐富的學校特色,從而提升學校文化品位。研發適合低、中、高各年級段學生高質量的,依托中國傳統文化題材、風景、動物,花卉等為主的學生蛋雕作品集。
(三)創新點
在蛋雕技法上以浮雕、陰雕、陽雕、透雕、鏤空等雕刻手法體現出繪畫效果。在內容上依托我校打造書香校園活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開展蛋雕創作,豐富學校藝術教育資源,形成一套比較系統、實用的蛋雕校本教材體系,在此基礎上促進他們的專業成長;通過課題研究,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拓寬學生的教育領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鄧荔群.巧奪天工的蛋雕藝術:記中國蛋雕界無冕之王劉會群[J].成功,2014(3):2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