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敬
摘 要: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教育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其中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為應對社會的需求和未來的挑戰,培養“創新型”人才成為了我國建設教育戰線的又一重要課題。如何在小學數學中適應教育改革的新需求,構建新時期小學數學的新體系,落實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是教育工作者謀求小學數學新發展模式的主要難點。通過對小學數學實驗的思考,以謀求小學數學發展的新思路,追求學生的全面成長。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實驗教學
小學數學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義務教育階段有著基礎學科的地位,學習小學數學不僅僅是要傳播數學的基礎知識,更要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在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更能將小學數學知識反哺于學習、生活,滿足學習、生活的需要,構架其邏輯能力和抽象思維。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小學數學實驗教學在新時期的教育實踐之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有利于學生理解數學,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表達等方面得到提升。
一、我國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目前我國小學對數學實驗的重視度越來越高,然而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之中仍然有著許多問題。
1.在實驗設備方面,發達地區由于自身的經濟水平和教育發展規模成長較好,因此對于小學數學實驗也較為重視,加之資金的投入,在小學數學實驗設備的建設方面也較為完善。然而,對于我國大部分稍欠發達地區而言,由于經濟水平、學校重視度等方面差異,導致小學數學實驗設備的完善率不高,據不完全統計,有七成左右的教師認為本校的數學實驗設備不足,還有將近四成的教師認為本校所配置的實驗設備與教材、課程等方面無法匹配。
2.在實驗課程方面,很多學校并沒有開辟專門的數學實驗時間和課程,同時在教師教學方面,教師在小學數學實驗方面的專業化程度并不高,因為在以前對小學數學實驗的不重視,導致從事小學數學實驗課程的教師經驗不算豐富,實驗操作能力仍需學習,教師資源也有待豐富。
二、我國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開展
在新時期,我國小學實驗教學開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面對如此境況,在做到積極學習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的基礎上,還需不斷加強對我國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開展。
小學數學實驗教學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小學數學并不是每種課程都適合于實驗教學,在具體實施方面,教師要注重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的實際教學需求以及學生的實際發展狀態來進行合理分配實驗教學的權重。比如可以選擇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通過實驗器具等輔助工具進行直觀化的演示,將實驗教學的作用發揮至最大,另外在可以反映出數學本質的知識點上,通過實驗的方法將其抽象轉化為具象方便學生的理解和接受。
實驗是走向科學的具體措施,是理性的,小學數學實驗也是如此。在實驗開展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設定明確的實驗目標,并通過引領的方式針對學生的具體需求來設計實驗,充分帶動學生思考的欲望,同時發揮好、設計好實驗輔助教學的作用。
例如在學生學習“梯形”這一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學習。首先可以設置一個引領全課程實驗的問題:什么是梯形?之后,通過事先備好的實驗器具將之前學生所學習的圖形制作出來,再通過“變魔術”的有趣形式將學生學習過的圖形轉變為梯形,通過學生的再觀察,讓學生在復習以往知識的基礎上,更為直觀地感受到梯形的由來,最后再由教師引導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確定的科學理論。
在小學數學實驗的實施當中,要讓學生放開手腳,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親自動手實驗,以求讓學生親身感悟實驗的魅力。在實驗的過程之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設立明確的目標和問題之后,賦予學生大膽猜想和假設的勇氣,讓學生自己有充足的時間親自設計實驗方案,無論成敗,都可以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開展小學數學實驗課程的意義
通過學校和社會開展的多次“小學數學實驗公開課”上,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學生對于實驗課程的喜愛,為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展小學數學實驗課程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帶來了諸多意義。
1.發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傳統的學習之中通過實驗的方式,不僅可以很直觀地了解知識、掌握知識,同時學生在數學實驗課堂之中還增強自身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還可以通過合作模式,增強集體的凝聚力,通過學生自身設計實驗,鍛煉其創新能力……基于小學數學的實驗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多維度才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2.讓學生體驗快樂,增強學習樂趣。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寓教于樂是最好的教育手段。通過實驗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從學中玩,從玩中悟。在每一次數學實驗課程之中,都能讓學生得到極好的體驗,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數學思想的成長,為學生今后的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沈小霞.“俗”教計算:形象記憶法在計算教學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8(5):2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