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清
摘 要:義務教育的起點是小學教育,學生接受正規教育的開始也是小學教育,所以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小學教育不應該只教給學生知識,也應該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能夠更好地面對各種壓力和困難,更好地在社會中生活。
關鍵詞:良好習慣;全面發展;父母方面;教師方面
目前,我國每年去參加高考的學生不計其數,能夠上完大學并畢業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但是一個問題也越發明顯:有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卻存在自理能力差的問題。因此不得不引人深思:教育是什么?是不是只要成績好就可以?回答是:不是的。所謂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現在社會對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就是要讓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強的人。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太小,對世界的認知還處于一個朦朧階段,所以不太適合對學生進行宏觀能力方面的培養。又由于年齡小,易于受到外部環境的潛移默化,所以,在小學教育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也要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為學生的學習和以后的生活做好相應的準備。
一、良好習慣的意義
查·霍爾爾說過,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有什么樣的習慣;有什么樣的習慣,就有什么樣的性格;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有什么樣的命運。習慣是一種頑固而偉大的力量,它可以決定人生。因此,人從幼年開始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有人說:“好辦法事半功倍,好習慣受益終身?!庇纱丝梢姡囵B學生的習慣是多么的重要!所謂習慣,就是習以為常的動作。如:學生上課老是咬手指,這就是他的習慣;學生每次字都寫得工工整整,這也是他的習慣;學生每次下課都會“手癢”去欺負同學,這也會成為他的習慣等等。習慣有好壞之分:一個好的習慣可以伴人一生,給人帶來人生財富,向成功邁進;而反之,一個壞的習慣,不僅不能給人帶來人生財富,還會給人的生活帶來災難,讓人遠離成功。所以養成一個好習慣是對明天負責。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心智發育不成熟,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辨別好習慣和壞習慣,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就需要老師在他們做錯的時候給予指正,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進而促進學生好習慣的養成。有了好習慣,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壓力和困難,逐步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強的人。
二、良好習慣的養成
學生的習慣養成和所處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好的環境中,學生容易養成好的習慣,壞的環境中,學生就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如:我班兩個學生,第一個學生的家庭很和諧,父母生活習慣良好,這個學生的作業按時完成,上課也專心聽講,所以成績名列前茅;另一個學生,父母離異,媽媽重嫁,爸爸外出打工,自己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作業沒有按時完成,上課經常開小差,成績也不理想。由此可見,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子女習慣的養成影響很大,當然,除了父母,在學校里,師長對學生習慣的養成也是不可忽略的。
1.父母方面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覺得兒童自己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敘述三方面來學習和模仿別人的行為。孩子正處于發展期,各個方面都還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易養成好習慣,同時也易養成壞習慣。他們愛模仿,也勤于模仿,他們模仿的第一個對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這種言行舉止包括日常舉動、工作習慣、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等方面。
比如,父母之間恩愛,不輕易爭吵,事事商量,相敬如賓,那么孩子在交朋友、處事方面也會有耐心自信,與人和睦相處;父母勤儉,家務活做得井井有條,那么孩子也會樸實,善于干家務;父母對人謙謙有禮,說話出口成章,那么孩子也會懂禮貌、懂文明。反之,父母感情不好,三天一小鬧五天一大鬧,那么他們的孩子在與人交往方面往往會不耐心,不自信;父母不勤儉,不顧家,那么孩子家庭責任心會很淡??;父母待人粗魯,不禮貌,甚至出口成臟,那么孩子也會不講禮貌、不講文明。因此,父母的習慣對于孩子習慣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想要孩子有個好習慣,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把正能量傳達給孩子,使孩子從中學好、受益。
2.教師方面
在學校里,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老師,老師作為學生的領路人,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也應該培養學生的好習慣,使學生能夠多方面同時成長,進而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強的人。
(1)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我上課時不遲到,不早退,不拖課,早讀7:50開始,我總會在7:40之前到校,先進班級巡視一遍,然后再去辦公室放東西,拿上書又進班級。下課鈴聲響,我會立刻下課或放學,就算知識點沒講完,我也會另找時間再講。給學生樹立榜樣,使學生有時間概念,有守時的意識,進而讓學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守時,比如按時完成作業,上學不無故遲到、早退等。
(2)教師要指導學習方法。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所以有些學生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時就需要老師對他們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我在教學時都要求學生在書上畫一畫,在筆記本上寫一寫,抓重點,記難點,做標記,寫感受等,培養學生上課聽講做筆記的好習慣。例如,我在教學《夜鶯的歌聲》時,首先讓學生把原文中三次明顯寫到夜鶯歌聲的句子畫出來,讀一讀,歌聲分別有什么作用,并在旁邊寫一寫;再讓學生畫出描寫小夜鶯語言和動作的句子,從他的語言動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感受寫下來等等。結果學生大部分完成得很好,就這樣,學生做筆記的好習慣在無形中養成了。
總之,學生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父母的示范,也離不開老師的教育培養,所以父母和老師要互相配合,加強家校聯系,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好習慣。好方法能讓人在辦事時事半功倍,好習慣會讓人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武紅娟.淺論小學語文良好習慣的養成策略[J].考試周刊,2015(20).
[2]唐云.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初探[J].新課程(小學),2016(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