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波
摘 要:《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布,要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課堂觀、學生觀,轉變教育理念,落實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落實;轉變;理念
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作為教育者深感身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責任感、使命感也更加強烈。歷史把改變教育的重任放在我們這一代教育人的肩上,我們任重道遠,無上榮光。作為教育戰線上的一名普通管理者,面對當前教育形勢,我們應有一種時不我待、時不再來的緊迫感。如何落實《中國學習發展核心素養》,我謹從教育思想的角度,結合當前形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與今后的一些做法。
一、落實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教育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擔當,更應是每一位教育人孜孜不倦追求并為之無私奉獻的事業。教育者的教育觀決定其教育行為。在一次研討會上,曾遇到一名民辦教育機構的負責人,閑談中,我問他:“你為什么要做教育?”他說:“起初是為了利,利益,但現在更多的是為了義,道義。”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仔細回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的職責,不就是承擔起下一代人的成長發展,并為之不懈努力嗎?作為教育者,我們關注點應在教育發展上,興奮點應在教學改革上,發力點應在學校管理上,這也許是對教育觀最好的詮釋。落實核心素養,我們教育人要抱著對學生一生負責的態度去工作,“癡心一片終不悔,嘔心瀝血育英才”,發奮工作,甘為孺子牛,將教育作為一項事業,作為一生不懈追求的事業來做,以不愧對百姓期望,以不愧對學生期盼。
二、落實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
評價一個學校好壞,我們的評價標準往往是這個學校升學率高不高,這個評價標準就是我們一提質量,就想到的分數。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若干年后把所學的都丟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有什么?我認為是人在生活中擁有的好的心態、好的行為習慣、好的學習方法等很多的優良品質……分數僅僅是質量的副產品,眼中沒有分數就沒有今天,只有分數,則沒有明天。《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出臺,讓我們的教育進入了教育新的時代。20年前,我們提得是雙基教學,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教育界稱之為教育的1.0時代;跨入新世紀,隨著新課改的推出,我們提的是“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教育的2.0時代。基礎教育改革十五年后,針對課改中存在的“學科壁壘森嚴、教學知識本位”等問題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使我們的教育跨入了3.0時代。《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了學生應具備的六大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教育的方式必須和社會生產方式相適應,教育的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發布解決了培養什么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問題。結合核心素養的落地,中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的陸續出臺,“質量觀”將影響我們的教育導向與教育方向。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把教育教學的落腳點放到學生能力的提高上。
三、落實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課堂觀”
教育的產品是什么,是課堂。課堂質量的好壞決定著我們教師產品的合格程度。教師隊伍建設刻不容緩,當前不適應形勢要求,不好好干活誤人現象有所減少,但辛苦誤人,下了功夫找不對方法誤人現象仍大量存在。當下的課堂中,知識的灌輸和技能訓練仍是教學的基本方式。但在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尤其是高中課程標準的修訂,明確提出教師教學應用跨學科大觀念統整和重構課程內容,關注知識和技能的結構化,凸顯學科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科思維方式和探究模式的滲透。這已明確告訴我們,核心素養的落地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更是以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模式的變革為保障的。因此我們的課堂必須從“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為“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大力推進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模式的變革。因此,落實核心素養,正確的課堂觀是很關鍵的一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課堂的不斷糾偏。教學方法沒有對錯之分,是一個不斷糾偏的過程。灌輸式教學發生了問題,沒有關注學生,只是關注了學生的學習,因此我們要糾偏,糾過來,課堂做到以生為本,同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現在課堂從“教中心”轉到了“學中心”上,在“學中心”為主的課堂上,我們更要關注教師的教。因此,課堂改革是一個不斷糾偏的過程。深化課堂教學,關注深度學習,推進思維方式和探究模式在課堂中的滲透,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要真正的讓學生的素質落實在課堂上,落實在課程中。
四、落實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以人為本,關注生命是我們教育人的職責所在。現實中,由于“唯分論”的影響,教育的功利性明顯,教師眼中只有分數,對待學生厚此薄彼,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家校之間的關系。落實核心素養,就要形成合力,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用欣賞增強學生自信,用信任培育學生自尊。強化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用高尚的師德去引領學生,去感染學生,關心呵護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長足的發展,獲得家長的認可,得到社會的贊譽。創設寬松的教育環境,才會形成整個社會的合力,作為教育者我們才能有臉、有面、有尊嚴……
參考文獻:
楊向東.核心素養與素質教育、三維目標、課程改革的關系[J].人民教育,2016.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