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微
摘 要:近年來,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已經廣泛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精心設計,使課堂教學閃耀思想之花;運用多媒體教學,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使原本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變成直觀、生動活潑的畫面。以震撼人心的視頻、圖文聲畫并茂,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感官,增強了語文教學的感染力,提升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情境教學
傳統的教學手段很單一,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如果課堂枯燥、單調、沉悶,就會導致學生總是想睡覺,學生學得枯燥無味,教師教得也索然無味了。這樣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對學生的智力開發也起不到作用,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在信息技術飛躍發展的今天,它悄無聲息地走進了小學語文教學,它給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我們可以利用多種手段,創新教學模式,使教學內容變得更新穎,更刺激,相信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
一、信息技術在情境教學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探求知識、樂于參與活動的意識傾向。學生只要有了興趣,相信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因此,信息技術教育輔助情景教學,二者相輔相成,對于喚醒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可謂事半功倍。
如我在執教五年級《老人與海鷗》一文時,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位老人和海鷗結下深厚友誼的故事。和人一樣,動物也有自己的愛憎、情懷。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對理解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是很困難,但體會人和動物之間的情感就是教學的難點了,畢竟不能親身感受。初讀課文時,我著重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梢韵茸寣W生談自己的初步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的理解就結合畫面和配樂。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生動地展示老人喂海鷗的畫面,將靜態的文字賦予了動的元素,抽象轉變為具體,這時我驚奇地發現,枯燥的文字也不會把孩子搞得暈頭轉向,一下子被生動地多媒體畫面所吸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部分就結合一些圖片和音樂,再次讓學生體會到當時的情景,感受當時海鷗們對老人們深深的情感。
我們都知道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有意注意的時間特別短,那么怎么才能夠讓他們在四十分鐘內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呢?在《大象保姆》這篇文章中,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首先新課伊始Flash導入,鞏固詞語,為新課學習做鋪墊。隨后一首游戲配樂,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將他們帶入情境,此時我隨著音樂大象和娃娃的簡筆畫,過渡自然,利用情境引出第一自然段。這樣教學資源的輔助教學,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延長了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所以在結束課文學習時,學生即將出現疲憊時,再次出現一個動畫,將青蛙寫詩的全過程用動畫形式呈現,沖擊著學生的視覺。
我們知道孩子們在看動畫片時往往是目不轉睛,如此的專注是因為對動畫片的熱愛,于是在課堂上我決定會充分利用這樣的教學手段,以動畫的形式給孩子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創設多彩多姿的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氣氛,讓所有學生都沉浸其中。在語文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既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語文課堂才能綻放出美麗的花蕾。課堂結束之際,學生的注意力也會減弱,出現疲勞感。我們選擇與文字描寫相符合的音樂,讓旋律、文字、形象形成情景再現,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可以激發、提升學生的情感,對課文的理解和領悟會加深許多。
比如,五年級下冊第4課《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篇課文描寫了鐵路工人在高原修筑鐵路的艱辛和決心,情感基調顯得凝重。一個藏族姑娘站在家門口的山岡上,眺望遠方的火車,唱出自己心中的幸福與感激,一剛一柔,顯得溫馨、幸福,學生也不由地感到藏族人民對家鄉通火車的向往,對筑路大軍的無限感激,從而理解了為什么一定要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仡欘^來再讀課文,就多了一些真情實感。再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25課《七律·長征》,結束時也來一段音樂、形象、文字的綜合情境再現,學生聽著、看著,也會或唱或誦,這樣,既能強化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更能激起學生對紅軍的敬仰,感受先輩的英勇犧牲精神和樂觀精神,這些不易產生的真情實感可以在這種情境中自然產生。
二、信息技術在情境教學中拓寬了學生語言文字訓練的視野
現在的孩子生活經驗少,視野也比較狹窄,而信息技術資源網就像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內容包羅萬象,它可以提供給孩子很多信息。教學中以多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渠道,為我們的學習可以說是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可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讓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聽、說、讀、寫訓練上,為師生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中國最古老的文明從漢字開始,從一開始都是從生動的圖畫演變程漢字,可以說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維比較占優勢的特點,作為教師一定要激發學生興趣,讓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交給孩子們更多書本外的知識。
因此在教學三年級《放飛蜻蜓》一課的時,放了關于蜻蜓的演變過程的視頻,我發現孩子們看得特別認真,嘴里也一直在嘟囔著,“好神奇啊”!原本抽象的文字,一下子變得直觀而立體,遠比老師的講解要強百倍。這樣的課堂才能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拓寬學生的視野。
參考文獻:
[1]張小花.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14).
[2]馬銳敏.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才智,2017(16).
[3]孫倩.淺論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5).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情境教學中語言文字多層訓練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S[2017]GHB23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