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摘 要:立定跳遠考驗的是學生的上下肢協調能力以及下肢爆發能力,屬于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一個比較常見的項目,也是許多高難度動作訓練的基礎環節,但是相關調查顯示,當前很多學校在立定跳遠教學中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從影響小學生立定跳遠成績的因素出發,就如何提高小學生立定跳遠成績提出了有效的訓練方法。
關鍵詞:小學生;立定跳遠;訓練方法
立定跳遠看似簡單,但是卻是由預備、起跳、騰空、落地四個部分組成,整個動作完成時間極短,技術動作并不存在很大難度,也因此沒有受到學生乃至教師的重視,加上訓練方法枯燥單一,學生缺乏練習的積極性,成績也就難以提高。針對這樣的問題,需要小學體育教師及時對立定跳遠的訓練方法進行創新,依照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促進其立定跳遠成績的提高。
一、立定跳遠成績的影響因素
一是心理原因,部分小學生本身運動能力較差,或者受身體素質影響并不能達到相應的考核標準,因此對于立定跳遠存在畏懼心理,甚至一聽到要練習或者考核立定跳遠,就想方設法逃避,在疏于練習的情況下,立定跳遠的成績自然也就無法提高;二是技術因素,這也是影響小學生立定跳遠成績的主要因素。立定跳遠項目看似只要做好準備向前一跳就好,并沒有很大難度,但是實際上其對于技術動作的要求較高,騰空后要求展髖放下擺動腿,兩腿后擺,于空中形成挺身姿勢,再收腹舉腿,這一系列動作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果學生無法熟練準確完成,則成績必然會受到影響。另外,落地動作同樣非常重要,在落地時,必須做到屈膝、屈髖、下蹲,盡可能將重心前移,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成績,也可以有效預防運動損傷[1]。
二、提高立定跳遠成績的訓練方法
1.臺階跳
臺階跳主要是利用各種臺階進行單足或者雙足連續上下跳,當學生熟練后,可以適當增加臺階高度以及練習的次數,不過考慮小學生的能力,應該將臺階高度控制在20~40cm之間,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應該預先傳授經驗,要求學生能夠做到全身協調用力,同時在旁看護,做好必要的防護措施,以避免出現受傷的情況。
2.蛙跳
與常規蛙跳不同,立定跳遠訓練中的蛙跳為連續多級蛙跳,要求學生在練習時做到雙腿屈膝,雙臂后舉,兩條腿盡量蹬直,然后雙臂向前擺動,跳躍到一定高度,落地時要求腳跟著地并且迅速將重心向前腳掌移動。每組動作5~10次,根據小學生的具體情況,連續進行2~3組。訓練環節,教師應該做好演示,確保學生的雙臂與雙腿能夠實現彼此協調配合,動作連續性好,下蹲適當,不宜過深。
3.負重訓練
一是負重提踵,要求練習者在肩上放置重物(杠鈴、杠鈴片,如果條件不足,也可以用其他重量適中的物品代替,不過要注意安全),以前腳掌站立的方式,站在平地或者臺階上,然后按照一定的頻率向上提踵,練習時通常10~15次提踵為一組,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可以適當增加組數,練習過程中應該要求學生對自身的速度和重心進行控制,保證練習效果;二是負重半蹲跳,同樣在肩上放置重物,屈膝半蹲,保持前腳掌著地,向上或者向前起跳,起跳的速度要快,但是下蹲要盡量慢一點,避免負重引發的損傷[2];三是負重仰臥起坐,訓練時學生可以仰躺在墊子上,雙手握重物放于腦后或者胸前,兩人一組,同伴負責壓住練習者的小腿,練習者按照仰臥起坐的標準姿勢,收腹前屈坐起,然后還原,還原的過程應該慢一點,同時保持良好的呼吸節奏,避免憋氣練習;四是負重弓步走,在負重條件下,左右弓步走,兩腿交替為弓步,上身盡量保持平直,蹬腿擺腿動作必須協調一致。
4.縱跳
練習者可以站在平地或者沙坑內,利用前腳掌上蹬產生的力量垂直起跳,騰空的同時進行屈膝或者屈膝收腹,兩臂向上擺動。如果是在平地上練習,每組動作應該設定為10~18次,如果是在沙坑中練習,則應該適當減少動作次數至8~12次,練習過程中要求練習者的擺臂與起跳動作保持協調一致,同時起跳時收腹動作要快。
5.沙地訓練
在立定跳遠的沙地訓練中,練習者應該保持兩腿自然分開,屈膝擺臂,通過下肢發力向前上方起跳,越過一定距離后,雙腳落地,練習環節應該保證起跳迅速,雙腳蹬地有力度,擺臂和起跳也必須協調,通常以6~10次為一組動作。
6.單腳交換跳
練習環節,學生可以原地起跳,也可以助跑起跳,兩條交替向前跳躍,2~3步一換腳,30~50m為一組動作[3]。
總而言之,想要提升小學生立定跳遠的成績,小學體育教師一方面需要對學生進行鼓勵,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樹立對立定跳遠的自信心,確保其能夠主動參與到訓練中,另一方面則需要向學生傳授正確規范的技術動作,通過多樣化的訓練方法,提升其腰腹、大小腿以及踝關節的爆發力量,對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進行及時糾正,確保學生能夠保持正確的預備、起跳、騰空和落地,有效提高立定跳遠成績。
參考文獻:
[1]張迎川.如何提高學生立定跳遠成績有效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17(67):111.
[2]孟群英.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立定跳遠成績[J].大觀周刊,2012(27):311.
[3]邢繼軍.提高立定跳遠成績的幾種練習方法[J].新課程學習(下),2014(10):89.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