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玲
摘 要:所謂有效教學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價值取向而進行的課程教學的優化和創新。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既是新課改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培養出更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少年的需求。對于基礎而重要的小學英語課程來說,當然需要不斷地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多年來的實踐教學經驗,對此問題展開了較為詳盡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
據公開資料顯示,6到11歲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因此,對于英語的學習,我們需要從小抓起,努力為學生構建有效的小學英語課堂,讓學生從小就對英語有準確的認識,并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為之后英語知識的學習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但不得不承認,由于種種主客觀因素,現階段,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并不理想,存在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上課東張西望、對英語的學習只會記單詞、不會說英語、漢語式英語顯著等問題,對此現狀,努力研究出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來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了。
一、故事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故事深度學生喜愛,將其有效地融入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去,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能夠更加注意力集中地去跟著老師開展課文內容的學習,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故事的使用既需要確保其趣味性,也需要確保其具有引導性和導向性,能夠讓學生通過聽故事、講故事對教材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學會一些德育內容,實現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Weather”這一內容時,我用擬人的手法給學生講了四季變化的故事,以讓學生感受到四季的不同以及不同季節的不同特點。在對天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知之后,我再帶領學生進入到課文內容的學習,學生就會積極參與,認真聽講。
二、創設教學情境,給學生地道的英語學習體驗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與中國不同,西方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形成了不同的語言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所以,在實際授課的時候,教師也需要努力為學生創設恰當的英語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感受地道的西方文化,并在此情境氛圍的感染下主動學習英語,感受更地道的英語文化,學會更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而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創設情境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對教學內容有深刻的掌握,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對西方的文化、習俗、生活有更精準的認識,此外,還需要明確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這三點內容找到合適的情境創設的切入點,之后再展開英語課堂內容的教學,當然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Dinners read”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用正確、地道的語音、語調對話,掌握“What would you like for a dinner?I would like some...”這一句型,并在實際應用中掌握課后新的單詞,了解西方的餐飲文化。我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open a new restaurant”的情境,即告訴學生我們一起要在紐約開一個新的飯店,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一小組扮演餐廳服務人員,另一小組的學生扮演顧客。之后,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各式各樣的西式餐點,并在下面標注出怎么說。之后,開展情境對話進行點餐,在此過程中,不僅學習氛圍輕松,而且學生也很好地掌握了這兩個基本句型,學會了新的單詞,同時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多媒體輔助,拓寬學生的英語學習視野
多媒體是新課改背景下誕生的新的教學工具,給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和背”的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夠充分刺激學生視覺、聽覺、感覺等多重感官,給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同時,互聯網資源的有效使用也能夠讓學生更輕松便捷地掌握課本之外的更多英語知識,手機、電腦、ipad等載體的出現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更為方便,很好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多媒體工具的應用程度,將其看做一種有效的工具,有效地應用到小學英語的課程教學中去。
例如,在教學“My school”這一內容時,我就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中西方學校的不同畫面,并給學生展示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樣子,讓學生在掌握了課本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對“school”有更全面的認識,之后讓學生利用多媒體提供的照片和自己所在教室的狀況來掌握“Whats in the classroom?”等句型,并在問題回答的過程中掌握library, playground等詞匯。以達到掌握新知、拓寬視野的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英語作為一門國際用語,其重要性日漸突出,所以,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時代賦予我們艱巨而神圣的使命,并能夠主動投入到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的實踐工作中去,研究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辦法來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徐蘇燕.“翻轉課堂”理念下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5,15(6):4-9.
[2]錢源.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探究[J].英語教師,2015,15(24):143-144.
編輯 李琴芳